《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法指导
1.默读。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中,看看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还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可以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
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设问的作用。
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文中的设问句还有:
(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完成批注,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2)本文论述哪两个问题?
①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②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
(3)理清文章思路,同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的? 
1——3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了“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论点。 
4——8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所引发的创造力。 
9——12段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 
13段总结。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用成语造句。
取(    ) 而不舍(      ) 根深固(      ) 孜不倦(      )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2.本文作者是                  (国籍)实业家。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事实论证)
(2)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道理论证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生动有趣,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2)文章中心部分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4——8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所引发的创造力 
9——12段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 
(3)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前文,得出结论。
【课中导读】
一、检查自读
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根据问题出相关段落。
明确: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
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9—12)
4.怎样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13)
二、课文解析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
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要克服这个弊病应怎么做?
明确: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
探求,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4.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阐述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5.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二)阅读4—8自然段,思考: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明确:(1)有渊博的知识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
会出现。”
①“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②“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明确: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2.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对应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哪三个要素?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 ,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明确:分别对应“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地尝试”。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如何运用知识
4.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明确: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明确: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三)阅读9—12自然段,思考: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1.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明确: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进行自我压制。
4.“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
明确:①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5.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
明确:①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
②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
③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阅读13段,思考: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探究思路语言
1.明确本文思路。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