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B.具备法人资格 C.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D.解决个人、政府及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就业问题
3.雇主协会的职能取决于:A.工会力量的不断增强 B.雇主协会形成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C.会员参加协会的动机 D.雇主协会的地理位置
4.劳动者的概念不包含下列哪类人:A.独立劳动者 B.非独立劳动者 C. 有劳动能力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适龄人口 D.已退休人口
5.劳动经济关系不包括:A.就业 B.分配 C.社会保险 D.劳动保护
6.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中,调整范围涉及了劳动关系的所有方面的是:A.三方协商
B.劳动立法 C.劳动争议处理 D.劳动监察
7. 下面关于劳动关系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A.劳动关系的调整,是由国家规定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其职权范围和法定程序,应用劳动法律、法规或政策去规范劳动关系,以实现国家对劳动关系调整的一项专门活动。B.劳动关系调整是我国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C.在我国,实施调整劳动关系法律的主体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D.调整劳动关系法律的主体仅隶属于行政机关。
8.下面不属于劳动立法的内容是:A.就业保障法B.劳动标准法C.劳动关系法D.社会保险法(又称劳动福利法)
9.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采用的形式是:A.行政命令B.民间调解C.立法D.谈判和解
10. 三方协商机制不包括:A.政府 B.雇主组织 C.工会 D.准司法机构
二、多选题(每题均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劳动关系的性质主要有:A.公平性 B.不公平性 C.经济利益 D.社会关系
2.与“职工”的概念相对应,用人单位被称为:A.雇主 B.业主 C.企业 D.事业
3.用人单位的构成要素包括:A. 经营、管理生产资料,招聘、使用劳动力的资格得到国家的认可,受法律保护 B. 能够提供从事社会劳动所必须的劳动资料 C.能够为一定组织提供服务 D. 能为劳动者提供从事社会劳动的必要精神条件
4.用人单位的类型包括:A.行政单位 B.企业单位 C.事业单位 D.志愿者组织
5.劳动关系的内容为:A.经济 B.劳动保护 C.职工教育 D.劳动管理
6.实践中,劳动关系变更较多的是:A.岗位变动 B.职务变动 C.工种变动 D.工资变动
7.用人单位的权利具体包括:A.招工权 B.用人权 C.奖惩权 D.辞退权
8.雇主协会形成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A.行业种类 B.地理位置 C.企业大小 D.所有制形式
9. 劳动关系的主体主要有:A.用人单位 B.雇主协会 C.劳动者 D.劳动者团体
10. 劳动关系终止主要有以下情形: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劳动关系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
现B.劳动关系主体消灭或丧失一定的资格C.劳动合同依法或协商解除D.行政决定、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х)
1.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之一的劳动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2.由于现代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付出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劳动并支付报酬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3.劳动者在规定的医疗期、孕期、产期或哺乳期内,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则应顺延至医疗期、孕期、产期或哺乳期届满等。
4.调整劳动关系,必须放眼全局,把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作为出发点。
5.和其他调整机制相比,劳动监察并不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
6.我国目前的劳动关系是从利益一致性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性的劳动关系,和当代西
方国家的劳动关系是等同的。
7.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
8.劳动关系规范法制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各种类型劳动关系之间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及运行规则的统一、合理和公平。
9.劳动关系的中止和同于劳动关系的变更类似,也是对权利义务的部分变动,而不是对权利义务的一种有期限的停止状态。
10.劳动关系的终止即意味着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全部消灭,不存在特定的内容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仍然要存续一定时间。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 简述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
2、 劳动关系的运行通常有哪几个阶段构成?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六、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关系?
2、我国构建劳动关系的目标取向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D
6、B 7、A 8、A 9、C 10、D
二、多选题:1、ABCD 2、CD 3、AB 4、ABC 5、 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三、判断题:
1、х 2、√ 3、√ 4、√ 5、 х
6、х 7、√ 8、√ 9、х 10、х
四、简答题:
1、劳动关系的调整原则,是指在劳动关系建立、发展、终止过程中人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决定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向,贯穿于劳动关系调整的全过程。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下述内容:
(1)适应市场经济的原则
(2)借鉴成熟经验的原则
(3)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5)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
(6)劳动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
2、劳动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它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发生、延续、变更、中止、终止等一系列环节和在这些环节之间,劳动主体和用人主体相关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五、讨论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完成,劳动关系也将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方向变革,其发展的总趋势是:
(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这种性质特点被掩盖。从外在表现看,企业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劳动者也是“国家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主体身份,都是执行落实国家关于劳动方面的各种统一的制度和计划,劳动关系基本上被行政关系所掩盖,因而也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利益一体化是劳动关系维系和运行的基本目的和一致要求。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相互区别的职能和利益取向,劳资双方在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上泾渭分明,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和经济组织,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将逐渐形成主体明晰、地位均等、平等竞争、利益多元的新型劳动关系。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在劳动关系上国家代表企业,企业代表职工,主体界限模糊,利益关系不明的状况会得到彻底改变,国家、企业、劳动者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完全实现。
(二)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
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调节行政化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下,劳动关系调节是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将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关系的运用将由国家的行政控制转变为市场调节,国家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干预劳动关系,国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劳动关系的市场运行加以宏观调控。劳动关系的问题,将主要由劳动关系的双方运用市场机制直接处理。即劳动力的供需、流动、就业
条件和工资标准的确定等有关劳动关系的各个环节,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调节。社会劳动关系和劳动问题的处理将逐步形成“主题自行协商、政府适时调整”的由政府、工人(工会)和用人单位构成的三方格局。按照市场经济和规律规范劳动关系的运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三)劳动关系行为契约化
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劳动关系的确立,企业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以及在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各种劳动问题的处理,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将逐步采取契约化的形式。即在尊重双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协商谈判,达成劳动关系。这样一种契约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就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关系来实现。劳动合同既是发生关系的凭证,又是规范和约束劳动行为的依据。在劳动关系内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行政,就劳动关系中的一些标准或其他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通过集体合同的方式维护劳动关系主体的权益。
(四)劳动关系的类型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的劳动关系,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企业的劳动关系和集体企业的劳动关系。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始后,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关系就其类型而言,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所谓多样化,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看。从所有制角度,我国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对应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我国劳动关系大致有八种:国有经济劳动关系、集体经济劳动关系、合作经济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劳动关系、中外合资经济劳动关系、私营经济劳动关系、个体经济劳动关系、外商独资经济劳动关系。呈现了我国劳动关系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从劳动关系形式的角度看,同一所有制企业中,又存在不同形式的劳动关系,如在国有企业实行现代化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从劳动关系形成方式的角度看,有的仍保留过去用行政方式建立的劳动关系,如在未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之前,仍有部分老职工保留固定工人的劳动关系,新职工采用劳动合同的方式建立劳动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统一用行政方式建立劳动关系的现状,呈现多样化。
(五)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