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研究性学习实录
【教材简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除第二单元学习了演讲稿和书信外,这是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第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启发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教学背景】这篇课文分三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字词和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初步疏通,在探讨课文的中心论点等问题时,学生存在分歧。因此,我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课余反复朗读课文思考,查资料,出分歧,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1.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及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2.品析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3.激励学生积极探求问题,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想】学生还接触议论文不多,对本文的知识点尚存疑虑,再加上一些资料上对课文中的某些问题表述不一,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因此借助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整合疏理,旨在激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探讨课文中心论点等内容时发生了分歧,这节课我们继续作研究。请大家将自己的意见发表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生:我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查了一些资料,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课文有很大篇幅论证了这一观点。
生:我的资料书上说课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是课文引入话题的事例而已,文章后面的篇幅都没有结合它来论述,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也只不过是事例的延伸而已。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他谈到的“话题”二字,使老师眼前一亮。
生:我也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不是课文的中心论点,如果让我写一篇以它为中心论点的文章,我根本不会谈这么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师:有见地,那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是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话“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我的看法不同,课文预习提示指出课文的话题是“创新”,应该结合“创新”这一话题拟一个中心论点。
师:你认为该拟一个怎样的中心论点呢?
生:如“时代需要创新精神”,“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好,你独到的见解使我豁然开朗,大家觉得呢?
生:不语,又有几位同学欲言又止。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哪一种好一些,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小组长针对本组意见作归纳发言。
生:我们一致认为第四种答案比较科学,因为文章主要在论述“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生: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好,因为它暗含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况且课文中有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我们又何必去多此一举呢?
师:很适用哟,看来你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大家都感谢你。那第四种意见你是否投否决票呢?
生:﹝笑﹞也可以,只不过我认为第三种意见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后两种意见都含了“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第一﹑二种意见你认同吗?
生:我不认同第一﹑二种意见,因为它论述的角度是针对“事物的答案如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没有紧扣“创造性思维”。
师:你的潜力真不小!大家认为呢?
生:我总认为把一些专家学者编的书一下子否决了,不会……
师:有疑就应该敢于去疑,在学问面前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况且一些资料上意见不一,是非曲直,总要有个说法。信他信物都是“他信力”,我们要把“他信力”变为自信力,这正是文章提到的“要培养创造力”的问题。大家觉得呢?
生:纷纷点头。
师:李强﹝第一个发表意见的学生﹞,你还有什么异议没有?
生:我明白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该不是中心论点。
师:王小明〔第二个发表意见的同学〕呢?
生:我也明白了。
师:这真是不辩不知道,一辩明白了。
(板书:引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或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意在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疑,善于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尊重多元思维。)
师:下面请大家将课文第四、五自然段齐读一遍,进一步体会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并思考第五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生:齐读
生:过渡段,承上启下。
师:启下的内容是什么?
生: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生:我发现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哪三个要素”这一问题,一些资料上意见不一。
师:哦,你真是一个观察细致的学生,老师敬佩你。你查看了哪几种资料?又是如何说的?
生:《新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里面的答案是1.有渊博的知识;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另外《全能•新教材学习法》、《集束•学习法》里面的答案又是1.有渊博的知识;2.灵活地运用知识;3.相信自己,留意小灵感并发展它。
生:还有《三点一测丛书》这本资料上是第一种答案。
生:还有《中学生教材全解》同意第二种答案,《倍速•学习法》又是第一种答案。
师:哦,出现了这么多两种答案的代言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班诸葛亮云集,只要我们敢疑,善疑,集思广益,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生:老师,相信你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遍,你就会明白谁对谁错。
师:哦?未必这么简单,看来老师是要读一下,不过,老师没你们读得好,在这里勉为其难了。﹝生兴奋鼓掌,师读﹞
生:﹝纷纷语﹞是啊!这个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答案……”
生:﹝大笑﹞
师:老师以为你要唱流行歌曲了,没想到你还能即兴发挥一下,你脑脑瓜子真好使,不过,你能评一评另一种答案吗?
生:﹝沉默﹞没想好。
师:看来我们要仔细研读课文,抓住相关段落,好好对其“望、闻、问、切”一下,下面请大家小组进行探讨。
生:小组合作。
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生:问题好像出在第七自然段上。
师:那请你把第七自然段读一遍好吗。
生:(个体读)
师:这个自然段论述什么内容?
生:它首先承上讲了积累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第一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第二要素,即运用知识。
师:为什么说问题出在这一段呢?
生:第一种答案好像将本段的后一句话“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误认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第三要素,实际上它也是论述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第二要素,即如何运用知识。
师:说得好,老师心服口服,大家呢?
生:点头认可。
(教师板书:本论:1.积累渊博的知识;2.灵活地运用知识;3.相信自己,留意小灵感并发展它。指导分析“培养创造力有哪些要素”这一知识点,进一步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师:那课文该怎样划分结构?
生: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1~4自然段为第一段,5~13自然段为第二段,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段。
(师板书:结论:做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至此课文第一个目标圆满解决。)
师:下面我们提前赏析一下议论文的语言﹙这个目标应该是第三课时的,提前了﹚,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有一句话“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生:我认为刚才大家提到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中“持之以恒”用得好。
师:请你说一说理由,好吗?
生:持之以恒指一直坚持下去,有恒心,这里用来指运用知识进行尝试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删除了就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观点,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生:我认为“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中“大部分”用得好,因为大部分毕竟不是全部,去掉以后则表示“生活中所有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这与原文意思不符,故不能删除“大部分”三个字,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师:看来大家一点即通,其实除了一些修饰语外,有时表述也要清楚,搭配上也要注意准确,课文的语言也不是无懈可击,前不久老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标题为《“问题”不是“事物”》的文章,说“事物”只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别,既然是“答案”理应与“问题”匹配,因此,应将标题改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妥。
生:小声议论,纷纷默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