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课    题
第19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时计
2课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一、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略)
二、 介绍议论文的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三、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应当拥有创造性思维。
2、结合课文,讨论: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3、思考:下面两个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例  证  法
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小想法大发现
你能举出这样的典型事例吗?
1、李贺,外出时总是在驴背上置一锦囊,随时装下自己记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最终成就许多著名诗篇。
2、牛顿,留意了果子为什么会落地的结果,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3、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定
4、阿切尔,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设计出有孔的邮票。
5、伏打,借助于生物学家伽伐尼生物电的设想,发明了伏打电池。
6、瓦特由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研究,最终改良了蒸汽机。
7、居里夫人——发现镭这种发射性元素
8、袁隆平——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四、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哪些启示?
五、拓展延伸
    请给下面的议论文增添事例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
明明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偏偏营造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之景。
      明明是中举后的飞黄腾达,吴敬梓先生让范进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六、本文的逻辑结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思维→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
    以《由0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
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课堂小结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