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爷爷的故事
金波爷爷的故事
2008-04-17 23:28:15 秋子阅读: 995 关键词:1
母亲:开启了一个通往未来文学艺术殿堂的心灵金波的母亲没有多深的文化,但她却懂得人生的快乐原则。无论生活负担多么繁重,无论家务多么繁琐,她都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她一有空闲,就喜欢用浓郁的河北乡音给金波如痴如醉地唱童谣。每当这时,顽皮的金波也会摇头晃脑,和母亲一起或者对唱,或者独唱,或者联唱,常常是娘儿俩乐作一团。随着童谣那鲜明的节奏,金波进入了一个充满韵律的世界,这个韵律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
金波永远不会忘记读第一本书的情景,母亲为他唱诵一本旧杂志上的童谣,金波立即沉浸在音乐之中,那独特的美妙的感觉,使他终生受益。金波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会感受语言的艺术的魅力。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些具有歌唱性的童谣开始的。现在,金波也常常是为保留着童年的这些记忆和感觉而拿起笔。
学会了童谣,母亲还教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边唱童谣边玩游戏。游戏所带来的开怀大笑不仅培养了金波的幽默、乐观气质,而且还让金波知道了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协调动作,可以让他越玩越高兴,越
玩越上瘾。在这种童谣游戏的影响下,金波开始对韵律节奏变得敏感起来,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歌词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原始基础。金波的诗歌
金波的母亲虽然不懂得什么“创造性”等教育的大道理,但她却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她认准了:“游戏是儿童最大的精神享受,玩具是儿童最忠实的伙伴。”所以当金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时,她总是以鼓励的眼神,微笑的目光看着他们,尽管那些游戏让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尽管那些泥塑的、木雕的、纸折的玩具都非常简陋。
金波母亲教育孩子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从来不训斥孩子,而是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金波穿衣服从不在意,刚穿上身,转眼工夫弄得又脏又皱,母亲见了既没打他又没骂他。而是说了一句:“看,这衣服像从眼药瓶里掏出来的!”。形容衣服皱皱巴巴,用了这么一句生动的话,让金波大笑了很久,因为在他为数不多的玩具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眼药瓶,那是一个比他的小拇指还细还短的玻璃瓶。从此,金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也记住了穿衣服要注意整洁、要爱惜。还有一次,老师留作业是背会课文,让家长听。开始金波没用心背,等母亲来检查时,他只能背下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母亲没有斥责他,只是拿起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意思哪,就让背。”说完,她就特别得意地背起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着母亲连那么难背的古文都能背下来,金波很受鼓舞,以后遇到难背的课文,他就用母亲的话激励自己。
母亲说话,从不咬文嚼字,却让金波铭记在心。小时候,母亲听说的许多话,对金波来说都像箴言警句一般,影响着他的人生。如“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处好了,就像一家人;处不好,低头不见抬头见,多别扭!”、“家宽不如心宽。”、“人不能太贪,不能‘登鼻子上脸’!”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她的人生态度。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总是以平和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朋,对待晚辈。在教育孩子做人上,她的这些俗语、谚语总是脱口而出,用得巧妙,用得自然,让人听了,经久不忘。每当想起母亲,金波总有一种春晖寸草的感戴心情。每当提起笔时,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他的眼前,母亲的这些言传身教,使金波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母亲的这些言传身教,也常常使他感悟到天理良知,并跳进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又给更多的人以教益。
回忆起父亲,金波说让他终生受益且永远感激父亲的是两件事。一是父亲教给了他成为一个文学作家的“窍门”;二是父亲的豁达终于成全了他专业的选择。从这一角度讲,父亲成就了金波这样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父亲在家中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上小学后,刚认识了一些字的金波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可是他的大部分书金波不感兴趣,只有两本书吸引了他,一本是掉了封面的《诗歌季刊》,一本是冰心的《寄小读者》。这两本书伴随着金波度过了小学时代,前一本
书,金波保存至今,后一本由于翻看得太破了,又买了一本新的。还有一本绿的硬皮笔记本,给了金波很大的启发,那是父亲上中学时写的诗歌和散文,由于字迹潦草,金波要像爸爸那样准备一个本子写下自己的“作品”。金波说,父亲的绿硬皮笔记本启发他到了做一个文学家的“窍门”,使他迈开了实现作家梦的第一步。
金波照着父亲的样子准备了一个小本本,一开始也模仿着父亲的样子去做,他先抄的都是作家的名句和他喜欢的形容词。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又给他带回了一本《契诃夫手记》。契诃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的“手记”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当时金波还小,并不大太懂他写下的这些“手记”,长大了,读了契诃夫的一些小说,才知道作家是用记忆和想象,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只言片语,写出了文学作品。这些手记又给了金波一个启发,那就是小本子上,也可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记下自己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有意思的联想。由于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金波带着美不胜收的快乐走向文学的,少年时期,金波对文学的感觉就超出一般的同龄人,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次作文讲评,都是他急切盼望的时刻,因为十有八九老师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他的作文,同时给予细致的分析,他常常听得入了神。这就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在小学毕业时,班主任在赠言上的一句话,让金波终生难忘:“努力吧,做一个文坛上的才子!”虽然金波还不懂这“文坛”是什么意思,但他确切地知道了他的兴趣点是文学,是诗歌,他也懂得自己在这方面也非常有悟性,所以他立志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