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涓涓细流  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一次走进他的课堂,聆听他的教学。收益颇多。在王老师简单“下课”二字之后,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的是四个字“大师风范”。真的大师不愧是大师,特级教师不愧为特级教师。能在这样的秋季走近他,我很荣幸。他的课堂应证了那句话: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艺术。《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王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足可跟任何一个有名的主持人一决高下,对我们老说,也无疑上了一堂生动的语言课。我想,这些本事,我是学不来的,惟有在今后寻差距,设立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使自己的课堂更多有些活力、多一些意境、多一些思想。下面就谈谈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一、排山倒海般的激情 王老师整堂课情感的基调掌握得非常好,教师的语言精彩,富有情感,特别是大段大段排比句式的的使用,很煽情。如学生在感受圆明园的瑰丽、宏伟、举世无双之后,教师在幽怨的民族乐器声的琴声中深沉地、饱含感情地倾诉:“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为了灰烬;这一切的一切早已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学生情感在刚才得知圆明园的美好而无限向往的时候,来了个大转折,为学习后文奠定基础。可以说,教师的情感、特别是这些富有情感的语言在课堂中从始至终都散发着魅力。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语言再好,如果
园明园的毁灭不能使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也是徒劳无功。但王老师做到了这两者的结合。他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激情,并用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老师在大段独白之后,紧跟着说:“下课!”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反应过来,过了很久才回过神来。二、不露痕迹地引导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课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在课堂上不着痕迹地引导,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课文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每板书一个字,教师就停下来说明:“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正对这一安排不解之时,王老师话峰一转,“圆明园,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样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火毁灭了。”情感从向往的至高点降至最低谷。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要设置刚才这一环节,解释每一个字是为了设置情境,是为了将学生牢牢吸引,是为了为整堂课设下埋伏!真是独具匠心。再有,课尾,在看了有关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看了《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之后,让学生面对大火用笔将想说的话写下来。在交流中,学生毕竟还小,交流得不是很到位,但教师会用自己的言语把它进一步阐释,在阐释中一点也没有牵强附会的痕迹。如有学生说完之后,王老师说:“对,从你的话中我体会到一个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还有一个孩
子站起来愤愤地说:“鬼子们,你们等着,你们的一把火,我们会用两把火来还给你们!”学生说得是真心话,学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溢于言表,但这种以牙还牙、以暴治暴的思想绝对是错误的。如何既保护学生这种爱国情而避开这过激的言辞,王老师面对其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严肃地引导说:“我知道,这两把火是你心中的怒火……”他的这种睿智和深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独具匠心地教材挖掘 教材是一座宝藏,就看你怎么挖掘。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掘金者。如感受很深的8个“有“字的教学。学习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王老师没有多余的安排,就是抓住文本中的 8个“有”字,学习后,问:“要写尽圆明园的所有建筑、所有景观,还要多少个有。”“无数个有”。学生都明白。“证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地在文本中徜徉,寻根据,这个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学生有的通过一个标点,有的通过一个字,有的通过一个词,都看出来“还要无数个‘有’”。这一处理方法简单却引领了整段的学习,可谓有用之极。给我们的启示是: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四、画龙点睛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不忘习惯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在初读文章之后,教师赞扬到:“你们非常认真地读完了最后一个字”。其实是在暗示学生,阅读就要认真地阅读完最后一个字。如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交流得出“不可估量”之后,教师发现学生都只听
不动,就顺势引导:“学语文要有一种敏感,特别是对于这样的字眼,千万不能放过。”学生都自觉地拿起了笔圈画起来。阅读中动笔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班的学生可能以前强调的不很多,于是在学习8个“有”、寻证据的时候,教师又指点:“敏感的到的不是一处两处;习惯好的不仅到,还动笔把它画下来。”诸如此类,还有一些,也不一一赘述了。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有这种意识,不能只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每学期的最初两节课,照课本上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的要求上完就放下,而应该将习惯培养始终放在一个高处,时时关注。五、简单而有分量的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板书很简单,基本上都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一些词语:三个不可估量、三个化为灰烬,再加上举世闻名、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三个词语,排列整齐,一目了然。但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之后,教师边在控诉中用力地将板书圈起来,以示“毁灭”。板书从精致走向毁灭,学生的心从憧憬走向战栗。这三个圈,分明在学生的心头刻下了烙印。在听课中,我也深深地被这三个圈震撼,仿佛我亲临圆明园毁灭的现场,在大火前无奈。相信学生会深深记住这三个有力地、毁灭性的圈。 一堂课,短短数千字是难以将我心头澎湃的话语说尽。但是正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一堂真正的课也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王老师的课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是借班上课,据去现场听课的老师说,下一堂课的学生已经在外面候着了,这堂课在结
尾处有些少尽如人意。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感情是被充分调动,但什么感情呢?从学生的言辞中,我们能感受他们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占了上风,而中华民族应吸取教训、要自强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要奋发图强,责任感等等这些本应该最重要的东西却忽视了。其实王老师也在课的末尾强调,还应该对自己说什么,但学生表达得不够到位,甚至有一位学生反反复复地说,你们中国人怎样,你们中国人民怎样怎样。我想如果是我的课堂,我是不允许我的学生用上“你们”来称呼中国的。我会在这个基础上做些文章。但正如刚才我说的,时间不允许了,我相信,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王老师的课一定会更出彩,一定会更精致! 我很高兴学校这次的培训,我觉得我真的从活动中学到了点什么。我期待中下一次的活动(语文课 堂网 www.pepxiaoyu友情提醒:查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