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前言
汾水世德堂王氏,始迁祖讳元字元之,生于山东琅琊(今临沂),为琅琊王氏三十世祖乙兆长子。元末诰封千户职,定远将军,驻海州,镇守东海。红巾起义,进攻东海。双方大战于东海当路地区。元军兵败溃散,始迁祖沙场脱险,单骑北至汾水岺,借宿于蔡氏。蔡氏豪富乏嗣,唯有闺秀。始迁祖相貌非凡,气宇轩昂。蔡氏有意招赘而出言请之。始迁祖心灰之际,自然应之。自此,始迁祖隐姓埋名,后世以蔡姓繁衍。据传二世讳清,三世讳端,四世相传五宗讳英,傑,俊,秀,连。五世相传十三宗讳文,章,庠,序,显,珍,玉,钺,锦,铉,铭,龙,虎。六世相传三十二宗。至此宗广支繁,子孙繁衍,散居各地。六世存仁祖曾创谱复姓续序谱牒。但由于年湮日久,先祖已逝,复姓续谱艰难。但存仁祖不畏困难,考据家传,神主,墓碑,墓志等文献记载,创建谱牒,书写成卷,并建立世德堂号,自八世后部分后裔易蔡复姓。
世德堂王氏谱牒成卷以汾水始迁祖元为一世祖。始迁祖由琅琊迁海州,由海州迁汾水,其后裔又迁至赣榆,日照,莒南等县。三县后裔大部续序在谱,三县之外大多失考漏序。
四世长支英祖由汾水迁居赣榆县城南门里,后裔五世有四宗。文祖居赣榆县城,章祖迁居木
平阳侯头沟,庠祖迁居城东大湾子,序祖迁居海东大板跳。四世其他四支仍居汾水。赣榆长支后裔繁衍旺盛,迅速分居全县。
存仁祖首次创谱复姓,因外访困难,唯续四世长支(英祖)和三支(俊祖)后裔。二、四、五支后裔因外迁而漏续。五世十三宗只续四宗,有九宗未续。六世三十一宗,只续十六宗,有十五宗未续。失考未续后裔仍以蔡氏为姓。总而言之,源于汾水的蔡王二姓是同宗一祖。
历次修续宗谱情况
第一次创谱复姓,始于六世存仁祖。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跨度一百七十六年。
存仁祖幼时随祖祭扫祖冢时,发现墓碑蔡公旁有王字。而家中神主上王公旁有个蔡字。疑问其祖。其祖告之:吾先祖琅琊王氏也,讳元字元之。因元末红巾之事,鼎革隐姓,埋名蔡氏。存仁祖随曰:何不易蔡为王。祖闻而责之:今易蔡为王,蔡氏香火断已,切休提。叔父亦曰:易蔡为王,欲受外人之讥乎?然存仁祖已心有复姓之志。至其登科为官,告老归田之后,先祖已逝。他于是着手创谱复姓。存仁祖有曰:吾王氏祖先于冥间见吾等子孙为蔡氏祭
扫,何忍乎?自始迁祖继蔡氏已八世矣,今易蔡为王,亦不早。五支当推选或自荐以继蔡氏宗祧,亦不忘德矣。吾为长支,自八世起,长孙姓王名枝,次孙姓王名叶,三孙姓王名蘂,四孙姓王名果。
第二次宗谱修续始于十一世扬祖,芙祖,夔印祖,珵盈祖,郁文祖,维屏祖等七人。主笔编撰是扬、芙二祖。于清雍正十三年完成(公元1735年)。上溯至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相距一百八十五年。
扬祖幼时曾随伯父祠堂祭拜,其时听到族中讨论宗谱修续事宜,然未成功。二十二年后,扬祖登科,官任膫州府官时,祖父兄辈又委其修续宗谱。然因时间因素,未敢胜任。至其晚年告老归田,祖辈多已离世。宗谱失续百年,而子孙繁衍,宗广支繁,散居异地,有失宗忘祖之险,宗谱修续,事不能缓。扬祖先将赣榆四世长支英祖后裔续写录册,又至汾水寻四世三支俊祖后裔,共商宗谱修续事宜。
芙祖为汾水三支俊祖后裔,年少任官在外,晚年不仕在家,然身患肺病不愈久矣,族众推他修续宗谱。然汾水俊祖后裔外迁甚多,年湮日久,长期失续,而芙祖病体未愈,未能完善。最后抱病只续完四世俊祖后裔,然无老谱为据,恐有讹错。恰逢扬祖寻来,芙祖遂在青口后
村设教容身,与扬祖等七人历经数年,完成第二次宗谱修续。
第三次宗谱修续,由十六世仕炌,化之,俸之,化理祖,十七世翰烈,训斝,邦佑,怀理,怀堑,怀鉴祖,十九世景村祖等十余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完成,上溯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共相距一百八十九年。完成后印刷得王氏通谱六大卷。
主要领导者翰烈祖,其时在赣榆县政任官。清光绪十七年,王氏宗谱失续将近二百年,他认为不能延迟。因此县政办公之余,他就抽空到木头沟,大弯子,青口等处考查我王氏后裔外迁情况。然日久失续,后裔子孙已忘祖失宗。于是其在县城南门里王氏祠堂设立修谱局,并亲自主持,指导,写稿,由训斝祖帮他外访。当时经费困难,他与族众商议,先支用各支共祖祭天余款筹出暂用;人才缺乏,山东日照夹仓镇十五世步康祖委命其三子仕烒祖来助,但不久被朝廷宣召出仕,任山东济南检查厅厅长。卜康祖又委命其长子仕炌前来协助翰烈祖共同执笔订稿。由于宗谱失续时间太长,修续困难,仕炌又在木头沟设教数年,边教书边续谱。不幸翰烈祖患病不愈,他在临终前遗言:我病故后,大家一定要把宗谱续好。由仕火介叔主笔领导,经济困难由景林孙出贡献。把修谱移到供齐头景林家。来往人员食宿问题景林招待。大家一致遵从他的遗愿,十几个人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第三次宗谱续序。第三
次宗谱续序,人力最多,时间最长,把赣榆,莒南,日照三县世德堂王氏后裔基本续序谱牒成册。其后到上海印刷,制成六大卷通谱。
汾水王氏宗谱续序,从元末至民国已有六百年历史,祖先按照欧苏两大名族谱式谱牒修册,他们追根求源,一丝不苟,以本析枝,以枝报本,从源析派,从派溯源,苦心钻研,反复分析,终成世德堂王氏谱牒。
六百年来,多位仕官文豪为我宗谱撰写序言,在此列出:
大明进士,顺天府监察御史姜润身
大明进士,云南昆明府职杨时新
大明嘉靖山东膫州判官张标
大明进士延安府教授萧音汝清
大清乾隆海州儒学训导李致知
大清乾隆海州后学汪源泗
大清乾隆膫州后学,星源柏潢
宗谱一卷 序言二十篇,跋一篇,复姓辩一篇,凡例两篇,家训两篇。
宗谱二卷三卷四卷 为四世长支后裔支派世系。
宗谱五卷 为四世三支后裔支派世系。
宗谱六卷 为诗歌,词赋,散文,墓表,墓志,挽联等。
十一世芙祖遗教曰:凡我同宗共祖之人,当思木之本,水之源。因本以分支,即可由枝以报本,因源以析派,即可由派以追源。仁孝之心油然而生矣。
十七世翰烈祖遗教曰:纂订世系贵在记载无遗。食前人之旧德,子继父志,孙述祖事。
宗谱记载,汾水始迁祖讳元生于琅琊,然终无考据。2000年台湾医生十七世统铎及十八世一二人至临沂孝友村祠堂查阅王氏老谱,其上记载:琅琊二支三十世长支乙兆长子讳元于元朝诰封千夫长定远将军迁海东失考。与世德堂宗谱记载事实相符。故汾水始迁祖,正是临沂二支直系三十一世,亦是原始祖五十六世。
后世世德堂王氏辈分字序如下:统一召穆,笃实广厚,先泽方长,继起聿盛,际遇明良。
王氏祖先溯源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姬夋,又名姬夒)—弃(世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本名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平王姬宜臼—太子洩父(也称姬泄父,本名姬泄,又名姬狐)—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釐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太子姬晋(王姓始祖,逝后立祠奉祀为镇武大帝) -宗敬(又名宗恭,敬宗,官位司徒,人称王家,春秋东周。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森(上卿,平安公)-斌(中军大夫)-昇(隐居不仕,以文学著称于世)-昱(大司徒)-硕(力能举鼎,广武将军)-错(硕长子,上军大夫)-谕(错长子,上将军,战国秦)-息(谕长子,司寇,忠烈侯,战国秦)-恢(息长子,伊阳将军)-永(中军大夫,后
屡召不就)-颐(永长子,累征不仕)-翦(大将军,平城候,秦)-贲字典武(兰陵侯,秦)-离,字文明(武城侯,秦)-元(离长子,避秦乱,迁居山东琅琊阜虞城(即墨),为琅琊派始祖。其弟威,九世孙霸,迁居太原,西汉时任扬州刺史,为太原派始祖。)-谆(元长子,官位失考,汉)-渊字光杰(吏部侍郎,汉)-吉字子阳(谏议大夫,汉,在即墨有祠堂,后迁居临沂孝友村)-骏字伟山(御史,汉)-崇字庆安德礼(骏次子,大司徒,平阳侯,汉)-遵字伯业(后中大夫,义乡侯,后汉)-书,又名音字少元(遵次子,大将军)-融字巨伟(书四子,散骑侍郎,迁临沂孝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