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评课稿 Word可编辑道客巴巴版 《水调歌头》评课稿
《水调歌头》评课稿
《水调歌头》评课稿1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 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 富含这里和人情。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 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这节课特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 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哪个字需要重读 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有了这 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尤其是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 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 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 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 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
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 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 在思念弟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 画面(把酒问天-一起舞弄影一一辗转难眠一一望月祝愿)把酒问天, 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 动作。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木理解的综合体现。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一一坦然一一怨恨一一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 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对 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 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 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于 学生学习方法的认可。
这节课,教师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高水准的素质的同时,也让我感 受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 达和自己的体会感悟,让我不仅称赞这真是真正的和谐的交流的课堂。
《水调歌头》评课稿2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 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 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是诗歌教 学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 教学的魅力。
本节课何老师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词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品味语言,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学习 古人旷达的胸襟。3、背诵《明月几时有》。下面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 这三个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表述规范,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1、课前交流积累写月的诗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 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进入文本,何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何力所能及地在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学生朗读次数多,而且形式多样, 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
苏轼 水调歌头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 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何老师做得很好。
3、在赏读诗歌时,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何 老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 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 有方法可依。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个人认为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两点不足之处:
1、“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读,但有感 情的朗读还做的不够,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语气。这样会使部 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
2、“讲”的方面。分析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显得比较多。 分析上阕写景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词中文字进行再创作; 在分析诗人内心情感时,只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如一 “欲” 一 “恐” 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否则就会挤掉学生思考体会 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 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
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评课稿3
一、教学FI标的确立、教材的处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风格介 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内心矛 盾的旁徨、自我宽慰的豁达,更有将个人荣辱上升到对天下人美好祝 福的情怀,有人认为词中的“宫阙”“琼楼玉宇”暗指朝廷,这首词 表现了作者谒望回到朝中又担心遭到排挤,打击的苦闷与矛盾。总之, 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文,关键在于“度”很难把握。如何科学、合 理地确立教学目标,灵活地处理教材,是一大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对于初一的新生来说, 理解起来更是有不小的难度。
洪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三维目标”明确。洪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确立了 如下几个目标:
①知识目标: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
②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身处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但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情感的渗透略显不足,学生对作者虽然 身处逆境,但仍乐观、豁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不深。
2、具体,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从教学流程来看,本节课 共分为七个板块:新课导入、了解背景,朗读成诵、品味字句,联想 想象、音乐欣赏,作业布置,板块清晰。
3、适宜,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洪老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进 行了合理而必要的充实,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并 且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这节课上,洪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 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洪老师 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悠扬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古典的意境中, 非常自然地营造了与课文内容契合的课堂氛围。洪老师把“东坡赏月 图”作为课件主菜单的页面,也是非常好的,使学生对苏轼的形象有 感性的认识。在结尾部分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虽然 曲作者和演唱者对这首千古流传的词理解未必很深,而且将“绮”字 唱成了 “yi”字,但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这首词的距离, 起到了再现形象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最突出的是课堂容量大,这不是 传统课堂所能相比的,而且课堂结构紧凑。借助多媒体,本节课七个 板块的转换快捷而自然。初悟感情,渐入意境,获得评价,再现形象 四个层次很分明。
《水调歌头》评课稿4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 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 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
长一点儿,留 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 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 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 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 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 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 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 “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 “把酒问天一起舞 弄影一辗转难眠一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 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的步步深入学习, 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写时只是“兼怀 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 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 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 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 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 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一坦然一怨恨一豁达”的变化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