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及解读
 一、目标确定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一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中年级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重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因此本课要落实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二)教材分析:
1.分析构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围绕“自我成长”“学校领域”“家庭领域“三个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根据“学习”“学校”“安全”“家庭”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温暖的地方”4个单元12课,其中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
地方”是重点单元。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分别聚焦学生的三个活动主题:理解父母的爱、表达父母的爱、认识家庭,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学会爱父母,增进学生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
本课教材包含了“父母默默的爱”“多一些理解”两个活动主题。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这一框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父母的爱之深;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这一框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学会理解父母的做法,聆听父母的心声,能够用沟通的方式解决和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两个框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爱的方式,并唤起对父母的爱,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
2.特点:本课属于活动型品德教育课,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观察、交流,以及对父母行为背后原因的探讨,体会父母的爱,了解父母的内心想法,从而能够理解、体谅父母
3.教育价值:本课旨在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 “人文底蕴”素养中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精神”素养中“批判质疑”这两个基本点,学会换位思考,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树立爱父母、爱家庭
的文化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验背景: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第9课《我和我的家》和第10课《家人的爱》,初步知道疼是爱,严也是爱,强调对家人和家庭爱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他们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是他们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父母给予的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能力背景: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的特点。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太容易理解父母深层的爱或者其他隐藏形式的爱。因此,要引导他们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在此基础上才能去理解爱、辨析爱,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
方法背景: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父母深层的爱或者其他隐藏形式的爱理解的教学重点。
我和爸爸换角困难障碍点:
1.虽然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初步了解了家人的爱,但是本节课需要学生从每天的生活细节中体
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方发现爱,感受爱,体会父母的默默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得以巩固和深化。
2.由于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对于父母的有些爱的方式不能理解,需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和体验。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父母深层的爱或者其他隐藏形式的爱,特别是父爱,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成长中父爱和母爱同等重要。
因此,借助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不被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的行为,从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关爱,从而矫正自己的行为,建立对父母的正确态度。
(四)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
1.通过课前对日常琐事的观察、记录以及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发现父母默默的爱无处不在。
2.借助“妈妈的手”的图片以及“爸爸我想对你说”的文章,回忆父母的日常生活的小事,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理解父母深层的爱。
  3.通过“描绘爱”“表达爱”的活动,唤起对父母由衷的爱,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
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
1.通过分享“烦恼小镜头”,了解并归类父母不能让子女理解的做法。
2.借助表格提示,辨析父母爱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一些做法,尝试正确理解和接受父母爱的方式。
3.通过视频、情境体验,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知道爱需要理解和沟通,在实践中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懂得感恩父母的用心良苦。
(五)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
  重点:联系生活细节,发现和体会父母默默的爱。
难点:通过感人故事,感受父母深深的爱。
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
重点:辨析父母爱的行为,尝试正确理解和接受父母爱的方式。
难点: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学会用沟通的方式解决和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懂得感恩父母的用心良苦。
二、评价设计
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
(一)教学目标1,主要指向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设计如下评价:
1.谈话法:通过交流分享,查看学生是否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父母的爱;在交流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感受,通过谈话查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的事,是否能够说出
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完成亲情树,查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普通的生活小事中藏着父母默默的爱。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
2.观察法:通过交流分享,观察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调查表;通过活动体验,观察学生活动时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投入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做的事情的思考中,从而判断学生对于父母爱的感知度;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记录,查看学生是否认真观看,并积极回答提问,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
3.展示法:通过交流分享和小组活动,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单以及课堂小组活动中父母为我们重复的事的记录卡,判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
(二)教学目标2,主要指向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设计如下评价:
1.观察法: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学生是否能借助出示的图片,结合问题切入,判断学生是否你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2.谈话法:通过师生、生生谈话,查看学生是否能感受爱的博大,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同等重要的。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