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经典案例集锦
案例集锦
【案例1】⼀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这⼀定律时,⽤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头⽜和⼀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名学⽣脱⼝⽽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怒,他喝令这名学⽣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愤然坐下,全班同学⼀⽚哗然。
你觉得这位⽼师的做法对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师的做法不正确。“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别出⼼裁,使⽤另外⼀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且能够独⽴思考并提出⾃⼰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反正应该就这⼀点进⾏⿎励。然⽽,这位⽼师对学⽣进⾏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的主动性、抹杀学⽣的创造性,甚⾄可能会使学⽣产⽣厌学情绪和逆反⼼理,难以再发挥⾃⼰的聪明才智。
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与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不相符时,不能强⾏将学⽣的思维过程重新纳⼊教师设计的轨道,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的思维,也不
采⽤粗暴的⼿段和语⾔中断学⽣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教师要赞赏学⽣思维中独特与灵活的⼀⾯,⿎励学⽣独⽴思考,⼤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同时也要强调,在数学中所说的“名数”,和我们⽇常⽣活中所说的并不相同,有时要限定在某⼀学科领域之中。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要措辞严谨、表达清晰,不能造成歧义和误解。
【案例2】⼀位从郊区调⼊城⾥学校的语⽂教师⾛上新的讲台。他刚⾛进教室,全班同学便哄堂⼤笑起来,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啊”的议论声。这位教师⾛上讲台,发现⿊板上画着⼀个很⼤的头像。他⼀眼便看出,画的正是⾃⼰的头像。⾯对此时此景,这位教师⼗分平静,他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接着他开始讲课,从⾃⼰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谈到农村孩⼦上学的艰难;从语⽂的重要性谈到21世纪对⼈才的需求;从本学期语⽂教材改⾰谈到对学⽣们学好语⽂的要求。45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位教师惋惜地说:“本来还想帮同学们预习⼀下新课的内容,但时间不够⽤了。”学⽣们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光投向了画像的同学,这位同学也愧疚地低下了头。
请你对这位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法进⾏分析。
【参考答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发⽣⼀些出⼈意料的事情,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
会教书,还要会育⼈;不仅要完成计划内的⼯作,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的状况。⼀个偶发事件的解决⽅式也许会改变教师在学⽣⼼中的印象。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达到教学效果最⾼的境界,就必须充分地利⽤和发挥好⾃⼰的教育机智,运⽤⼀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这位教师的做法很好。如果他不是采取上述办法,⽽是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就会造成课堂的混乱,导致学⽣和教师的情绪不佳,耽误上课的时间,拖延教学进度,最重要的是学⽣会对教师产⽣负⾯的看法,以⾄于扩展到对该教师所教科⽬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发⽣了突发事件之后,⼀定要冷静沉着、仔细分析,不要主观臆断,认为学⽣是不怀好意。另外,教师应该以诚恳的态度、⽤诙谐的⽅法,与学⽣进⾏真诚的⼼灵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盾,还能够增加学⽣对⽼师的亲切感,拉近师⽣的距离,进⼀步融合师⽣关系,为以后的⼯作打好基础。
【案例3】王⽼师是⼀位青年班主任,⼯作热情⾮常⾼,他对学⽣的要求⼗分严格,要求学⽣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不绝于⽿,吸烟后,随⼿将烟蒂抛在课桌下⾯……虽然王⽼师没少⽤嘴⽪⼦,没少⽤各种惩罚⼿段,但是班上的学⽣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现象,王⽼师百思不得其解。
请你帮助分析⼀下,王⽼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这样的后果?做⼀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王⽼师的班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现象,主要是因为王⽼师并没有以⾝作则,没有为学⽣树⽴⼀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类灵魂的⼯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怎样做⼈以及做⼀个什么样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
进步、品德⾼尚、遵纪守法、⼯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作则、为⼈师表。所谓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都应该成为学⽣和社会上⼈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师表具有鲜明的⽰范性,教师的品⾏应该像春⾬润物⼀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濡⽬染、潜移默化的作⽤。
教育学⽣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学习科学⽂化知识和技能,使学⽣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另⼀⽅⾯,教师要以⾃⼰⾼尚的思想品德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让学⽣在⽿濡⽬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的道理,学会做⼈。教师的⼀⾔⼀⾏,⼀举⼀动都被学⽣看在眼⾥,记在⼼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成为学⽣的表率,做学⽣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才会⼼服⼝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老师画像【案例4】开学不久,陈⽼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病。陈⽼师⼼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是肯定和⿎励,⼀次,陈⽼师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到⾃⼰的⼀些
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到陈⽼师,满脸通红地说:“我⼼肠好,⼒⽓⼤,毕业后想当兵。”陈⽼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肠好,乐于助⼈,到哪⾥都需要这种⼈。你⼒⽓⼤,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师的话,杨朗⾼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分析在这⼀案例中,陈⽼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法。
【参考答案】陈⽼师的⽅法⽤得恰到好处,树⽴了学⽣的信⼼,⿎励了学⽣努⼒学习,挽救了⼀个后进⽣。从德育⽅⾯来看,陈⽼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了以下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德育时要有⼀定的理想性和⽅向性,以指导学⽣向正确的⽅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的⼀条重要原则,因为学⽣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另⼀⽅⾯,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向。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从提⾼学⽣的认识⼊⼿,调动学⽣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陈⽼师在处理这件事时,能够讲明道理、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教育,正是坚持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3)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是指进⾏德育要把对学⽣个⼈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的品德。陈⽼师运⽤了这⼀原则,不仅表达了对学⽣的爱护、尊重和信赖,还提出了合理正确的要求。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德育要从学⽣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师能从学⽣的愿望⼊⼿,根据学⽣个⼈特点进⾏有的放⽮的教育,符合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案例5】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现象1:教师提出⼀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为⼀⼩组,展开讨论。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照学⽣的⾼矮次序,男⼥⽣搭配⽽成的。
现象2:教师抛出⼀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学⽣)后,教室⾥⽴即⼀⽚嗡嗡声,感觉⼩组内每个⼈都在发⾔;⼀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学⽣⼀张⼝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参考答案】新课程改⾰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组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分组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学⽣要按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的合理差异建⽴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组;“组间同质”是指各⼩组的总体⽔平要基本⼀致,从⽽保证竞赛的公平进⾏。通常组建好⼩组后,每⼩组要选出⼀名⼩组长,负责活动的有序开展,但⼩组内的的各种⾓⾊要定时进⾏轮换,⼩组成员之间是⼀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组成员通过向他⼈阐述⾃⼰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了⾃⼰的思维质量,⼜观察到他⼈的思绪过程,从⽽提⾼学习的效果。
该案例中的两种合作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在现象1中,“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的⾼矮次序”搭配⽽成,这种组建⼩组的⽅法不符合“异质分
组”的原则。仅仅根据⾼矮次序进⾏分组,⽽没有考虑到学⽣的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情况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组间成员搭配不当。
现象2中的合作学习呈现出⼀种⽐较混乱的状态。提出问题后,“教室⾥⽴即⼀⽚嗡嗡声,感觉⼩组内每个⼈都发⾔”,没有⼀定的规则和次序;讨论的时间过短,只有⼀两分钟,学⽣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没有⾓⾊的轮换,这可能使组内学⽣的能⼒发展不平衡,⼩组代表的思考可能更积极,⼝头表达能⼒也更强⼀些,⽽其他学⽣的这些能⼒得不到锻炼,不能全⾯发展;“学⽣⼀张⼝就
是:‘我觉得……’‘我认为……’”这样可能造成⼩组代表仅仅是表达了⾃⼰的观点,⽽不是代表了⼩组成员的共同观点,长此以往,⼩组内其他成员可能不会再积极地思考,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案例6】某校⼏名同学以“我市⽂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有⼀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组的成员兴⾼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主编。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归,⾮常委屈地说:“⽩跑了⼀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作为⽼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对学⽣们的“碰壁”,⾸先应该引导学⽣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励学⽣,增加学⽣的信⼼;其次指导学⽣重新修改采访计划,重新进⾏采访。
研究性学习是⼀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能够充分调动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
习活动,给学⽣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但教师还要让学⽣看到,设计了研究⽅案、制定了研究计划,不代表就能够成功,教师要让学⽣知道成功中会有坎坷、曲折,理想和现实会有⼀定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要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案例7】作为⼀名中学语⽂教师,我热爱我的⼯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会在下⾯说话或插话进来;在⾃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窃窃私语或很⾃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团。
如果你是这位⽼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为教师,对课堂吵闹现象的基本态度应该是:
课堂⽓氛⽐课堂纪律更重要,课堂纪律的制定是为了营造⼀个良好的课堂⽓氛,使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积极地学习、思考,发挥⾃⼰的特长,完善⾃⼰的个性。良好的课堂⽓氛符合学⽣的⽣理和⼼理特点,允许学⽣不同个性的发展,允许学⽣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说,学⽣灵活、发散的思维也是来源于活跃的课堂,如果学⽣在沉闷的课堂中学习,不允许独⽴思考、⼤胆提出⾃⼰的意见,那么他们的独特的创造⼒和思维的活⼒也将会随之丧失。
常规做法:教师不能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允许出现适当的喧闹,但声⾳不能过⼤、过吵。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为学习的主体、师⽣民主平等的权⼒结构转变。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要控制学⽣插话、讨论、争论等在教学范围内,⽽不能偏离教学内容。
【案例8】我是差⽣⾏列中的⼀员,我也曾努⼒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盆盆冷⽔浇得⼼灰意冷。就拿⼀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觉得学英语⽐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分,⼀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下决⼼下次⼀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真的拿了个英语第⼀名。⼼想这次⽼师⼀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师⼀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下⼦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就⼀辈⼦都翻不了⾝了吗?
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对现⾏评价制度和评价⽅法的恐惧、不满与⽆奈。你认为现⾏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现代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课程评价不应是简单的鉴定,⽽应该是通过多元的分析、多主体的协商,逐步达成共识基础上的改进。在课程改⾰的⼤背景下,课程评价活动虽然取得了很⼤的成绩,但从还存在以下⼏个⽅⾯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在评价时,没有形成学⽣、家长、教师、专家等多主体的共同积极参与、没有形成交互作⽤的评价模式,尤其忽视了学⽣的⾃我评价,学⽣往往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不能主动参与,不能提出⾃⼰对⾃⼰的看法。
(2)评价标准机械。在对学⽣进⾏评价时,标准过于机械,灵活性不够。常常过于强调共性和⼀般趋势,忽略了学⽣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3)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上,仍然过多倚重于学科知识,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学⽣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程度,忽视对⽇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4)评价⽅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法不够重视。
(5)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上就是只关⼼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名,⽽很少关⼼考试中反映出来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评价反馈缺乏。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双向沟通和对话。
【案例9】开学不久,校长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进⾏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并由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评审,然后要将研究的成果公布并进⾏评价。
我觉得学校的这项要求对我有⼀定的难度,我怀着沉重的⼼情回到家⾥,做的第⼀件事是出教育学书,翻阅了教育研究⽅法这⼀章,其中有很多我不明⽩的地⽅,我打算请教许⽼师,许⽼师在公开发⾏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最多的教师。
第⼆天,我就不懂之处向许⽼师请教,他说:“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难事,你可以先⼏本教育、教学⽅⾯的书,再⼏期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下。如果这些⽂章中有⼏篇是关于同⼀个主题的,⼀般就是教育教学的热点。将这些⽂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把这些⽂章进⾏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篇新的⽂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法太⿇烦,还有更简单的⽅法,你只要看⼀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的⼀个原理,先将这⼀原理介绍⼀下,然后再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作的。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很简单,我的⼏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你对案例中的许⽼师做法有什么看法?依你的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答案】作为⼀名教师,除了教好学⽣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即教研能⼒。教师置⾝于现实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丰富的⼯作经验,对假设、⽅案的可⾏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显然,这是专业研究者所⽆法替代的。因此开展教研⼯作,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动机上,许⽼师从事研究是为了发表⽂章,是出于⼀种功利性、肤浅的⽬的,⽽不是为了提升⾃⾝的素质,不是为了对学⽣进⾏更好的教育。在⽅式上,许⽼师仅仅重视他⼈的经验,⽽不注重教育研究的⼀般过程和⽅法,没有将⾃⼰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融⼊到理论之中,因⽽其教学研究没有深度,难以形成⾃⾝的特⾊。
教师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去开展教研活动,具体要做到:
(1)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努⼒提⾼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作为⼀名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的教育教学理论⽔平,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教师要正视教研活动对提⾼教师⾃⾝素质的意义,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2)要使教研活动为提⾼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时时留⼼周围的⼀切,要⾃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职教学⼯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作和教研⼯作融为⼀体。
(3)注重⾏动与研究的完美结合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章,要不断总结教学、教研、教改经验,写出⼀些较有价值的论⽂,以指导学科教学。教师要善于将实践和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多多进⾏反思和总结,这是教师⾃我提⾼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种教研能⼒的体现。
【案例10】⼩林的⽗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成绩⼀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像被霜打了的样⼦,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请分析⼩林现状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林的现状是习得性⽆助感的典型表现。
(1)习得性⽆⼒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产⽣的对⾏为结果感到⽆法控制、⽆能为⼒的⼼理状态。⼩林由于⾝⼼的不成熟,⾃我控制和约束的能⼒相对较弱,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对学习失去了信⼼,⾃然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
(2)习得性⽆助的危害有:⾸先会严重影响⼈的情绪,使⼈变得抑郁、沮丧、⽆奈、绝望。其次,会严重削弱⼈的⾏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再次,会使⼈的认知⽔平和认知能⼒下降,产⽣极端⾏为。
(3)教师有效⼲预和纠正习得性⽆助的措施有:①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控信念;②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关系;③引导正确归因,进⾏有效策略训练。
【案例11】李⽼师经过⼀定的学习,认识到教会学⽣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
钟的时间专门给学⽣讲解各种学习⽅法,如如何划重点、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等,然⽽,⼀个学期下来,学⽣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对李⽼师的这种作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李⽼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师在学习⽅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问题。
(2)学习⽅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种教会学⽣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学科渗透式教学,进⾏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
【案例12】这是⼀次课堂记录:
⼼理辅导⽼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较擅长做什么?”
“我擅长唱歌”,⼩红说,“我还在少⼉卡拉OK⼤赛中得过奖呢!”
“我擅长书法,我的书法作品也得过奖。”⼩毅回答说。
“我擅长踢⾜球”,“我擅长学数学”,“我擅长学语⽂”……同学们在抢着回答。这时,⽼师发现⼩兰坐在那⾥没有讲话,便问
到:“⼩兰,说说你擅长什么?”⼩兰站起来说:“我没有什么爱好,学习也不好,我不知道⾃⼰擅长什么。”
可见,⼩红同学在唱歌⽅⾯有较⾼的⾃我效能;⼩毅在书法⽅⾯有较⾼的⾃我效能;有的同学在语⽂学习⽅⾯有较⾼的⾃我效
能;有的同学在数学学习⽅⾯有较⾼的⾃我效能;⽽⼩兰似乎缺乏在某⼀⽅⾯的⾃我效能。
请分析此案例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学理论,并对⼩兰缺乏效能感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参考答案】(1)⾃我效能感指⼈对⾃⼰是否能够成功地进⾏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它与⾃我能⼒感是同义的。这⼀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量实证研究的⽀持。
(2)⾃我效能感与成就⾏为是相互促进的。⼀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种⽅式可以增强学⽣的⾃我效能感:
让学⽣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要善于给学⽣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进⾏积极的归因。
为学⽣提供适当的榜样。要注意给学⽣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都能到适合⾃⼰的榜样,增强⾃我效能感。
恰当地运⽤外部强化。对于学⽣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学会判断⾃⼰能⼒的提⾼,增强⾃我效能感。
使学⽣学会⾃我强化。教师要通过⽰范教导等⽅式使学⽣学会确⽴合适的⽬标和根据⾃⼰的能⼒与⽬标来评价⾃⼰,对⾃⼰的⾏为进⾏检查、评价。
【案例13】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作业采⽤“漏⼀补⼗”、“错⼀罚⼗”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现象?请运⽤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之⽆效的。学⽣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补⼗”、“错⼀罚⼗”的做法易使学⽣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和主动性,对进⼀步学习制造⼀些⼼理障碍。
【案例14】前⽇在某地举⾏的歌唱⼤赛和模特⼤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从两项⽐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呈低龄化趋势。⼀些家长甚⾄不顾孩⼦的意愿,把孩⼦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为,是家长教育孩⼦的⼀种浮躁⼼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后的成长。
问题:请运⽤与全⾯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分析。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和独⽴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才。
(1)全⾯发展,⼀般地说包括⽣理和⼼理两个⽅⾯的发展。
⽣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体质的增强。
⼼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个⽅⾯的发展。①智的发展,包括科学⽂化知识的掌握和智⼒的发展,教育⽬的中所说的“有⽂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智的⽅⾯发展。②德的发展,除了伦理学上所说的道德品质外,还包括思想观点、政治态度,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个⼈与⾃然、个⼈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中所说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献⾝精神”、“科学精神”等,都是指德的发展。③美的发展,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以及⾼尚的审美情操的发展,主要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
(2)对于普通中⼩学学⽣的全⾯发展来说,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组成部分,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缺⼀不可的;同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的发展的全⾯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其整体功能。在实际⽣活中,对于学⽣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调或抓好某⼀⽅⾯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的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的缺陷或失误。
【案例15】在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与⼈的全⾯素质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是⼀个系统,⽽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个有效⼿段和不可或缺的⽅⾯。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的审美观、⼈⽣观和价值观的⽬的。因此,它在决定⼈的⼼理内容和发展⽔平上,在弥补⼈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的健康的⼼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问题:请你谈谈你对上述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历史上很多⽣动的事实证明,好的⼩说,好的电影、电视,好的歌曲,好的绘画,好的戏剧,如果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会在培养年轻⼀代热爱祖国,热爱⼈民,以及具有丰富⾼尚的情操⽅⾯,发挥巨⼤的作⽤。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的精神⽂明教育,或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的教育。艺术教育同素质教育⼀样,同⼀般的⽂化教育有联系,但有区别。它们是有质的差异的两回事。如果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灵、提⾼精神境界、学会正确处世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误区”,甚⾄成为⼀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