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
原文、译文对比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欣然:开心地、兴奋地样子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进来,我开心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清亮透亮 。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
翻译:月洒满庭院,犹如积水自上而下布满院落,清亮透亮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是闲人,闲适雅致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耳:罢了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闲人罢了!
一、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重点词语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
(3)欣然:兴奋地(样子) (4)念:想,考虑
(5)遂:于是,就 (6)寝:睡觉
(7)相与:共同一起(8)空明:清亮透亮
(9)交横:交叉,纵横 (10)盖:表示推想,可译为“原来”
(11)但:只,只是 (12)耳:罢了
(13)水中藻、荇交横。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14)盖竹柏影:盖:原来是
(15)但:只是,不过。
(16)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闲适的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3)念无与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惦念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三、理解背诵
3、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入户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他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文中比方庭院中月光清亮透亮 的词句:积水空明。文中比方月下秀丽的竹柏倒影的词句:藻、荇交横。
四、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谈论。
第一层:(1-3句)月入户,寻友赏月。(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赏月的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其次层:(4句)描写庭中月光的清澈。(表达方式是描写,写景:以水喻月,描绘月)
第三层:(最终3句)惋惜无人赏月。(表达方式是谈论 、抒情,抒发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受)
五、内容解析
1、全文以"月光(月)"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简单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两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旷达胸怀(自我解嘲的达观、自我排遣的豁达);
(2)贬谪悲凉(对朝廷的埋怨和被贬后的惆怅);
(3)人生感慨(慨叹世人忙于名利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4)赏月喜悦;
(5)闲逛闲适(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3、请用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确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到东西的迫切感,生动形象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迫心情。
5、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6、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7、作者游承天寺的缘由:月入户,无与为乐。
8、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好在哪里?点染出一个怎么样奇特的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该句运用了比方的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方庭院中月光的清亮透亮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方月下秀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美景,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运用了比方的修辞,只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亮 世界,作者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却了个人得失,表现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弹奏了一曲空灵的月光曲。)
此句用比方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亮透亮 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清亮透亮 ,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奇特境界。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简单的思想感情?
答: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0、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明显与实际不符,由于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奇特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的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寄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赞扬的,由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到生活的期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查到一个欢快的心情,由于即使苦痛也是于事无补的。
六、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对清澈透亮 奇特的月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七、拓展延长
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比方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方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美景,表达了作者简单微妙的心情:既有旷达的胸襟,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还有观赏自己与伴侣情趣高雅的得意等。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3、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赞扬的,由于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到生活的期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欢快的心情。由于即使苦痛也是于事无补
的。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八、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预备睡觉,观察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兴奋地起来走动。由于想到四周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闲逛 。 月洒满庭院,犹如积水自上而下布满院落,清亮透亮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天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