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知识点
一、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
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
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的)美,古来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以来)共谈。【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高峰(高耸的山峰)入(耸入)云,清流(明净的溪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四时(四季)(都)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晓雾(清晨的薄雾)
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快要)(古义:形容词作动词,坠落;今义:萎靡),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之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以来,未复(“复未”的倒置,再没有的意思)有能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代词,代山川之美景)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的人了。】
【问】作者提到谢灵运有何用意?
【答案】引出诗人谢灵运,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同时与开头呼应。
【问】文章最后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话是作者对美好的景物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突出山水之奇绝。这样首尾呼应,将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
【问】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答案】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十月十二日夜,{省略“余”}解衣(脱衣)(打算)睡,(月光)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的起来走到门外。】念(古:考虑,想到;今:思念,想念)无与(和,跟)为乐者(代词,代“无以为乐的人”),遂(于是,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一起)步于(在)中庭(院子里)。{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水中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交横(héng)(纵横交错),盖(大概是)竹柏影也。{判断句}【月光照
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哪一夜没有月光?】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古:只是;今:表示转折,但是)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罢了)。
【问】从“念”字可以看出什么?
【】答案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问】“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答案】“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问】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答案】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
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问】两个问句有什么意味?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什么情感?
【答案】该句是作者的自宽自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
【问】《答谢中书书)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山水相映之美。“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
(2)缤纷的彩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问】《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向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与“闲”有关的语句有“解农欲睡,月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闲”字含蓄地体现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 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那不得志的调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