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 >>
128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鲁俊红
临汾市第九中学校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案例背景】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这两年的中考改革,也出现一个倾向,就是题越来越灵活,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这本最好的“范例”,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要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引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小品文。全文只有八十余字,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传达出微妙复杂的感情。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极富有表现力。这个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自然美景,单元的重点也落在了“写景抒情”
上,赏析文中写景的佳句,揣摩作者内心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体会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是一个难点,课下注释和导学方案上背景资料,也不是很多,所以我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不断穿插资料,深入读懂文章中苏轼的内心情感。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苏轼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嗯,那你们觉得美不美?
生:美。
师:好,那我们如何品析这句话呢?
生:可以先解释意思,也就是翻译。
生:嗯,可以看看句中有没有修辞手法,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入手。
师:说的很好,我们先一句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水、藻荇。
生:还有竹子和柏树。
师:大家看看有没有修辞手法的使用?
生:有,比喻
师:好,那我们试着一本体和喻体。看把什么比作成什么。
生:把月光比作成水,句中有个“如”字。
师:非常好,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空明。
师:我们组织一下语言,把月光比作成积水,生动形象得写出了月光澄澈、皎洁的特点。
生:老师,还有一处,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是水中的藻荇,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境界。
师:对,赏析语句这是中考的一个考点,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关键词、表达方式、情感方面等角度来
赏析。如果有使用到修辞手法,我们可以首选修辞。到描写的景物,再看景物的特点,最后要说到修辞手法的作用。
师: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他说自己是“闲人”,如何理解“闲人”的意思?
生:清闲的人。
师:那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吗?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写作的背景吧。
(幻灯片出示: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所以租了50亩荒地来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苏轼他“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忙着糊口,怎么会清闲?
生:不闲。
师:那如何理解“闲人”呢?
生:心闲。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啊,那么这个“闲人”可以怎么理解?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赏月,他的内心是什么感受?
生: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章中说“欣然起行”,“欣然”是高兴的意思。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看到的景很美,也可以印证他的心情。
生:他的内心也应该有点苦闷吧。他遭到了贬谪,心里肯定比较悲伤,比较郁闷。
师:那么,你们觉得苏轼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他被贬谪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幻灯片出示: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
38岁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元丰二年)43岁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苏轼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无官的闲人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他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他说“闲人”,这是自嘲的表现。苏轼闲情雅致的背后还有淡淡的悲凉。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达观。“乌台诗案”中,他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还可以欣赏美妙的风景。那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苏轼因为心中有明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
生:可以。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微妙而且复杂的,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还有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同学们,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感情,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必须要了解他的经历,知人论世。
【案例反思】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呢?新的课改,新的课堂模式都在冲击着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中考试卷的大改革,让人不禁反问,我们的课堂应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才是最实在的。学生会的,容易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赘述,学生不会的,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必须讲清讲透。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短文,言简意丰,学生在疏通文意上,没有太多障碍。但是如果将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文言理解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景抒情”,落脚
点在“景”和“情”上,所以我把这两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重点指导学生赏析写景的语句。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引和能力的培养。相信学生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一定能够自己解决。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对“闲人”的理解,我主要是以课文的关键词“闲”为基准,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对所要训练的重点凿深挖透。让学生真正了解苏轼的经历,苏轼的为人,让学生准确的体会他的内心。引入相关资料,可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