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1]。青林翠竹,四[2]俱备。晓雾将[3],猿鸟[4]鸣。夕日[5][6][沉鳞7]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9]其奇者。
二、 翻译
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三、 注释
a、 文学常识:选自《》,陶弘景,南朝文学家。
b、 解释词语:
1、五交辉:形容石壁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2、时:季3、歇:消散4、乱:此起彼伏5、欲:快要6、颓:坠落7、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8、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9、与:欣赏
四、 理解默写
1、描写山高水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描写静止景物: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通过生物活动为画面增加灵动感,传达生命气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体现在山水之中的自得之态:实是欲界之仙都。
5、体现期与谢公比肩自豪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问答题
a、给本文划分层次:一、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三、总结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简答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于古今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2、如何赏析“两岸石壁四时俱备”?从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写出了绚烂辉煌的景象,表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本文中心:美(取自“山川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1]衣欲睡,月入[2][欣然3][4] [5]无与为乐者,[6][7]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8][9][中庭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1][12]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3][闲人14]如吾两人者[15]
二、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月光照在院里,像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注释
a、文学常识:选自《东坡志林》,苏轼,北宋文学家。
b、解释词语:
1、解:脱2、户:门3、欣然:高兴的样子4、行:走5、念:考虑,想到6、遂:于是,就7、至:到8、相与:共同、一起9、步:散步10、中庭:院里11、交横:交错纵横12、盖:原来13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但:只是14、闲人:清闲的人15、耳:罢了
四、理解默写
1、表现门庭冷落:月入户。
2、表现其交游之稀少:念无与为乐者。
3、透露其“闲”的句子:但少闲人。
五、问答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境界?描绘出了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写出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的情感。
3、“积水空明”比喻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藻、荇交横”比喻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比喻竹柏倒影,写出了清丽淡雅的特点。
5、用自己的话说,作者是怎样描绘承天寺夜的?运用比喻,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6、本文的特点:语言凝炼、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7、闲人有什么含义?①具有闲情雅致的人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