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导语】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它主要的传统⽂化活动有:上坟、踏青、⽃鸡⼦、荡秋千、打毯、拔河等。以下是整理的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欢迎阅读!
1.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我们学校也放假。⼈们都说“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可今天却阳光明媚。我们全家⼀起去⼭上扫墓。按我们家乡的习俗,扫墓时要带上祭品,鲜花和花圈去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例外。
  ⼀路上春风习习,我们⾛在⽥埂间,放眼望去,⾦黄的油菜花开得铺天盖地。梨花,桃花也不⽢⽰弱,雪⽩的,粉红的花瓣⼀丛丛,⼀簇簇,展开笑脸像是在欢迎春的到来,好迷⼈的⽥园风光。
  不⼀会⼉,我们⾛到⼭脚下,开始爬⼭。⼭很陡,⼭路⼜很窄,路旁杂草丛⽣,很少有⼈来过,我们⼼翼翼地⾏⾛着。⼭上映⼭红竞相开放,⽕红⼀⽚。⼀棵棵野松⾼⼤挺拔,红绿相间⼜是另⼀番美景。很快我们就来到祖先的墓前。外公把墓前的杂草锄去,⼜挖点⼟盖在墓上。
  ⽼爸把祭品摆上,我们也献上花圈,⼀家⼈在墓前祭拜,希望⽼祖宗能保佑我们全家⾝体健康,万事如意。接着外公⼜给我们讲⾃⼰时候的故事。
  扫墓完毕,我们⼜原路返回,⼀路上我想,祖先们以前这么⾟苦,这么艰难。我⼀定要努⼒学习长⼤
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家族争光,为家乡争光,为祖国争光!
2.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4⽉5⽇清时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每当到这个节⽇我都会想起杜牧写得《清明》这⾸诗: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这⼀天全国⼈民都要去给⾃⼰去世的亲⼈扫墓。家⼈要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
  这⼀天我、爸爸、妈妈和亲戚们去陵园,给我去世的太公、太婆扫墓,还要提着⾹和纸钱去爬⼭,奶奶还买⼀束鲜花。我们怀着哀伤的⼼情把鲜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妈妈就有点伤感,爸爸告诉我,太公是个慈祥的⼈,太婆是个为⼈好的⼈。爸爸⽤红油漆把太公和太婆墓碑上的字⼜重新描⼀遍。我在⼼⾥默默地告诉太公和太婆:我已经长⼤,念四年级,太公、太婆你们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我还看见旁边的⼈有的在烧纸钱,还有的⼈在哭泣。这时爷爷也开始烧纸钱,爸爸连忙跑过去帮爷爷烧纸钱。烧完纸钱,奶奶就敬上⼀杯酒,我们⼀起在外公的坟墓前深深地鞠⼀个躬,便说:“祝太公、太婆在天上保佑我们⼀家平平安安。”
  我是多么的喜欢清明节。因为这⼀天可以给去世的亲⼈送上⼀些礼物,表⽰对他们的尊敬。
3.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所以我早早就起床了,准备和家⼈们乘车通往太曾祖的坟墓去给他扫墓。
  “朵朵,下车吧!已经到了”奶奶说:“给你钱,到这个附近的商店去买⼀点纸钱,鞭炮,我在这⾥等你!”“好的,奶奶”,我接过了钱,飞快的跑到附近的商店,买了⼀些纸钱和鞭炮,⼜跑回到奶奶的⾝边和家⼈们⼀起去太曾祖的坟墓。“这就是太曾祖的坟墓啊!”我想,爸爸点燃了⾹烛,我拿起了纸钱,我⼀挥,胳膊⼀抬,纸钱就“飘”落在坟墓旁的“⽕海”⾥,很快就没看见了,我⼜烧了⼀把纸钱!
  砰砰砰,鞭炮声响起,我跪在坟墓前,⼼中暗暗祈祷:太曾祖,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财源滚滚,保佑我的学习进步,以后能上个好的学校,我希望太曾祖你在另外⼀个世界,能过得⾐⾷⽆忧,⾃由⾃在!想完之后,我的⼼⾥⼀直在流泪。
  扫墓之后,我们就坐着车“带”着严肃的表情回家了。
4.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年⼀度的清明节⼜到来,⼗字路⼝出现⾏⼈们开始为⾃⼰已逝去的亲⼈烧纸钱。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换⼀种⽅式去祭奠我们逝去的亲⼈—⽤鲜花代替纸钱;⽤烧⾹代替炮⽵。之所以我这麽说是因为燃烧东西时会产⽣⼆氧化碳,这在⽆形之中对环境⼜造成⼀次伤害。我家今年的祭祀活动就进⾏⼀次“改⾰”。
  清早⼀起床我们带着妈妈准备的鲜花去祭奠我敬爱的爷爷。⼀路上,我看到许多像我爸爸⼀样⾝处异乡⼯作的叔叔、阿姨们,都会来祭奠⾃⼰的亲⼈。经过⼀段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爷爷的坟前。看着爷爷的坟头,我想起与爷爷相处的⼀幅幅画⾯,我的眼睛慢慢的湿润,眼泪在眼眶⾥打转,我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我想爷爷也不希望我流眼泪吧,⼤家也不希望我掉眼泪吧。吃过午饭后,我们从⽼家往回⾛。⼀路上我看到许多⾏⼈都愁眉苦脸的,好像⼀个个被霜打的茄⼦⼀样,哀思绵绵。我想这就是唐代诗⼈杜牧那句“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所要表达的意思吧。
  在这个悲伤的节⽇⾥,整个城市都显⽰出⼀个悲伤的情形……
5.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同学去⽩⽯村的⼭上扫墓,我们从学校出发到⽩⽯村去,我们先经过下浦⼭,⼀路上我们看见⼀棵棵树的头上已经长满绿绿的“头发”。⽥野上,油菜花开,掀起⼀道道⾦⾊的波浪。蜜蜂在油菜花上采花粉,还嗡嗡的哼着曲,燕⼦从我们的头上飞过,叽叽的报着喜:“春天来,春天来。”
  我们也在路上⾛着,⼀边⾛,⼀边谈着昨天晚上我们准备哪些东西。昨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在路上,我们⾛的满头⼤汗,我们便拿出昨天晚上准备的⽔来喝,我喝⼀⼝,感到舒服极。我⾛好长时间,终于到⽩⽯,可是,离郑虔⽂学家的陵墓还有⼀段路呢。
  我们终于⾛到⾦鸡⼭脚下,我们继续⾛着,不知不觉的进⼊⼭间,终于到郑虔前辈的陵墓,在那⾥,我们全部⼈都庒重严肃,没有⼀个⼈嬉⽪笑脸的。主持⼈说让优秀少先队⼲部来打扫陵墓,扫完后,主持⼈让我们默哀三分钟,接着放哀乐,默哀完后,校领导给我们讲郑虔时侯刻苦读书,后来成⼤⽂学家。最后,主持⼈让我们有序的向烈⼠献花,献完花以后,我们便返校。
  今天真是⼀个有意义的⼀天。
6.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清明节清晨七点,我们准备给⽼爷和⽼奶扫墓,扫墓对我来说可是件新鲜的事,我们拿上⼯具,出发。
  ⾛在蜿蜒的⼭路上,我已经迫不及待,⼤约过⼀个时,我们来到⽼爷和⽼奶的墓前,⼀年没来,坟墓上长满荒芜的草,⼤家做好分⼯后,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切就绪后,我们开始烧纸钱,随着袅袅炊烟,我仿佛看到他们的影⼦,他们告诉我:好好学习,珍惜⽣命。
  是啊,⼈的⼀⽣苦短,每⼀天都要活得快乐,要不断超越⾃我,超越⾃我,梦想终会实现;超越⾃我,梦想化为动⼒;超越⾃我,创造美丽⼈⽣!我认为⽣命就在不断的超越⾃我,超越梦想!在⼭上,城市的房⼦尽收眼底,⼭中开满⾦黄⾦光的油菜花,深呼⼀⼝,幽淡的花⾹,清新的空⽓,那些花以不可抗的动⼒诠释着⽣命的意义!
7.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也是⼀个烟⾬蒙蒙的天⽓,可能上天也跟我们⼀样怀着沉重的⼼情,在悼念⾃⼰的祖先。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告诫我们:有了祖先才有我们,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祖先给了我们⽣命;同时要珍惜⽣命,对于我们来说⽣命只有⼀次。
  我跟爸爸、⼤伯、三叔、哥哥跟弟弟⼀起去扫墓。到了墓地,放眼望去,整个⼭岗遍布坟墓,⼏乎每个坟墓前都站着扫墓的⼈们,坟墓上挂着长长的⽩纸条,鞭炮声络绎不绝。⼤⼈们忙着⽤铲⼦将祖先坟墓上的杂草锄⼲净,⼤伯把酒跟鸡等祭品摆在祖先的坟前,我跟弟弟帮忙烧纸钱,三叔放起响响的鞭炮……然后,我跟弟弟双⼿合⼀,虔诚地磕拜祖先,请求祖先保佑我们全家⾝体健康、学习进步、家庭幸福。
8.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清明节扫墓是⼀个传统的习俗,今年的清明节,天刚朦朦亮,爸爸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因为爷爷、爸爸、叔叔和我要去榆中扫墓。我们坐了两个多⼩时的车来到榆中的亲戚家,休息了⼀会,我们带着纸钱、⽔果等祭祀⽤的物品上⼭了,没过多久,我们来到了坟墓前。
  在墓地,爷爷⽤铁锹给每个坟上添了些⼟,将带来的东西放在每个坟前,⽤⽕柴点燃了⼏根⾹,拿着⾹在每个坟前拜了三下,接着将⾹分别插到每个墓前,再⽤⽕柴点燃纸钱,烧完纸钱,爸爸便拿出鞭炮开始燃放,最后,我们在每个坟前磕了三个头,将祭祀余下的东西吃完,我们就下⼭了。
9.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清明节这天,天⽓很晴朗,但是我的⼼情却⽆⽐沉重,因为我们要跟随刘⽼师⼀同去郾城烈⼠陵园扫墓,祭奠⾰命先烈。
  ⼀⾛进烈⼠陵园,我们就看到⼀座座墓碑站⽴在苍松翠柏中,株株苍松翠柏衬托出烈⼠们永垂不朽、万古长青的⾼贵品质!墓碑前摆满鲜花,⼀束⼀束的仿佛在诉说着悲壮的过去。我们也献上⾃⼰制作的⼩⽩花,表达我们的哀思之情。
  在⾰命烈⼠纪念馆,校长给我们讲⾰命先烈的英勇故事。这时,低沉的哀乐响起—默哀开始,全场鸦雀⽆声,同学们都默默的低下头,⼼⾥⽆⽐的悲伤。我不禁⼼如潮涌:”像⾰命烈⼠这些视死如归、⼀⼼为祖国效⼒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真是我们的好榜样,我⼀定要向他们⼀样为国家做出伟⼤的贡献。“
  离开烈⼠陵园后,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还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那些⾰命先烈们在硝
烟弥漫的战场上奋⼒杀敌的⼀幕。是啊,他们为我们今天能够过上幸福的⽣活,献出宝贵的⽣命。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活,让胸前的红领⼱更加鲜艳。
10.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故事
  每次到了清明节,我们⼤家都会去扫墓或者是上坟,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种活动。汉族和⼀些少数民族⼤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在这天,很多⼈都会扫墓,扫墓时,⼈们要携带酒⾷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物供祭在亲⼈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折⼏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礼祭拜,最后吃掉酒⾷回家。清明节,⼜叫踏青节,按陽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6⽇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在唐代有个叫杜甫的说过: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清明节最开始是⼀个很重要的节⽓,清明节⼀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清明节之⽇不动烟⽕,只吃凉的⾷品。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的习俗仍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