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精神
1.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2.不为名利遮望眼
3.“智慧码头”的新动能
4.让信息化服务于人(大家手笔)
5.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6.把科创板建设好发展
7.以科技素养教育培育科学家精神正逢其时
8.不必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
9.知识产权保护,电商发展之基
10.房屋抗震的关键在于遵守建设标准
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余建斌
2019年06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
驻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用机械臂抓住缓缓接近的货运飞船,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以进行太空居住物资和科学实验材料的补给。在地球和空间站之间来回穿梭的,既有载人飞船,也有货运飞船,而且不仅来自一个国家。这样的画面,未来或将在中国空间站经常见到。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科学项目成为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经过层层选拔的首
批9个项目,涵盖了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这些项目的入选以及后续合作计划的酝酿,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呼应着去年“联合国外空会议50周年”高级别纪念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
众所周知,空间站的建设难度、风险、投入都非常巨大。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占据着科学的“制高点”,这个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机会。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宣布并非只为本国使用,而是为全人类所用。这样的大手笔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联合国官员由衷感叹,认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一个‘伟大范例’”。
“伟大范例”背后,是“全球共享太空”的理念和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确,太空属于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是各国理应秉承的宗旨,但能否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从火箭、飞船、空间站的研制、发射以及航天员的培养训练,空间站建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这种实力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投入。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将有力促进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跨越技术鸿沟;另一方面,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来自全球的科学实验,会进一步促进太空探索和合作,让各国发挥所长,携手做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毫无疑问,这才是共享太空的真正意义。
被称为“伟大范例”,还在于它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接着人类探索未知、走向深空的共同梦想。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探索星际的好奇与向往。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而这种开放的文明特质,对人类未来探索火星甚至更遥远星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它会像黏合剂一样紧紧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太空中,蓝的地球随着时间的流动光影变幻,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灿烂无比而又寂静无声的宇宙深处。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其中一个壮丽的节点。
不为名利遮望眼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姜 赟
2019年06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科学家精神。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许身国威壮河山”,扎根戈壁大漠默默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一代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为造福人类无私奉献,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耸立起矢志奉献的丰碑。
21年高考作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这一要求赋予新时代科学家奉献精神以深刻内涵。面对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勇做新时代科
技创新的排头兵,才能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直达远方。
科学是精益求精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潜心研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越是科技创新的要求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潜专注功夫。那种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方向的做法,往往挖不到重大科技成果的真金。“从事基础研究,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从事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如此用心一处,刻苦钻研,方能取得世所惊叹的成果突破。
科学是持之以恒的事业,弘扬奉献精神就要淡泊名利、力戒浮躁,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为借口,把精力放到争待遇、抢帽子上;耐不住清静孤寂,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稍小有成就便浅尝辄止……凡事先计名利而后动,只会在浮躁浮夸中迷失方向,丢失科研初心。对科学家而言,只有经千难万险而不放弃、长坐“冷板凳”而不盲从、遇各种诱惑而不动摇,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不等于让科学家辛苦又清贫。我们必须落实好各项改革要求,进一步
完善待遇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适合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做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钱学森揭示的这一真谛,解释科学路上为何最需要静心笃志。“请等一等,让我打好这篇论文再走”,身患重病的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用人生最后一篇论文,诠释了何为科学家的一生挚爱……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同心奋斗,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必能早日实现。
“智慧码头”的新动能
周  言
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矗立在碧海蓝天下,数平方公里的钢铁矩阵上,巨型吊车沿着滚轴,往来于集装箱区和岸边,无人运输车踩着拟定好的节拍,精准到厘
米停在目标位置。这是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却鲜有活动的人影。
码头虽“无人”,但是格外流畅高效。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让港口码头更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性能优势。例如,青岛港研发了机器视觉集卡防吊起系统,只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瞬间”就能实现自动识别和处理,抓取集装箱作业实现了“零待时”。港口变得更“智慧”了,这不仅是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智慧码头”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赋能。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在建成运营之初,这座港口就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一个个技术创新与专利,使一系列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互相叠加,犹如港口作业的地基,稳固地支撑着发展的创新大厦。在技术革新引领之下,港口码头才能有巧劲、会干活,以2018年12月31日为例,该码头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43.23自然箱的最新世界纪录。
新时代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应用。对于青岛港而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全面嵌入、深度植入,带来的不只是管理转型与效率提升,更是从“人力”到“
全自动”、从传统到现代等生产模式的巨大转变。正如青岛港管理人员所说,“物流时代,港不是老大,船也不是老大,‘货’是老大。”让货物借由物流实现自由、经济地流通,需要在构建港口建设的规划设计、实践创新上持续下功夫。
一个港口码头犹如发展的缩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好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创新驱动,港口码头就会更加顺畅,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也会更为给力。
让信息化服务于人(大家手笔)
高新民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20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993年12月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开始兴起,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现了信息化服务于人的无穷魅力。
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73.6%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及其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社交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每天发送信息450亿次,音视频通话达4.1亿次,这需要高水平云计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信息化对社会就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信息化给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让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撑政府内部业务为主转为服务公众为主,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众少跑腿”。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全部网民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与城镇地区74.6%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落后36.2个百分点。还要看到,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消费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产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大发展力度。近几年,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型互联网发展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