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代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冯江曹海芳FENG Jiang,CAO Haifang
“大锅饭”与大空间
人民公社化时期华南乡村的食堂与会堂
Eating Together, Meeting Together
Canteens and Assembly Halls in Rural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the People's Commune
摘要始于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启了中 国乡村的“大锅饭”时代,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百万 计的公共食堂和会堂。在华南.大空间集体建筑代替 祭祀祖先的祠堂成为了乡村新的关键性社会空间和文 化象征文章讨论了人民公社化时期华南乡村的食堂 和会堂等大空间集体建筑的概况.重点关注了将祠堂 改建成食堂和会堂的现象,分析了改建前后空间范式、材料、结构和装饰上的变化,认为这在当时既是一种 多快好省地建造大空间建筑的权宜之计,又是对传统 建筑和传统文化有意识的借用,通过改建后的大空间 表现出技术上的进步性和形象上的公共性,以增强人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公社时期的文献整理和专门研究取
得了较多成果、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卢作 孚为代表的精英所推动的民国乡村建设宇要莕力于教 肓、卫生、生计等方面,而与空间营建有关的活动相 对较少["。1958年发动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前承 农业合作化,开启了中国乡村的“大锅饭"时代,与“大 跃进”伴随进行,存续至1983年甚至更晚,其中涉 及较多的规划、建筑设计和建造活动'包括开办了数以百万计的公共食堂和建设了为数众多的会堂(礼 堂)。目前对人民公社时期的规划与建设研究较多聚 焦于史实回顾和对规划的批判性分析,对建筑的讨 论则相对较少。
在文化遗产调查中,人民公社化时期新建或改造 而成的食堂和会堂重新进入研究者和公众的视野(见 图1)。在历史上以祭祀祖先的宗祠为关键性社会空 间的华南乡村,出现了较多将祠堂改建为公共食堂或民公社的号召力
关键词大空间;集体建筑;人民公社;祠堂;适应
性改造
ABSTRACT Started in 1958, the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opened the era of"eating together",with
millions of canteens and halls sprawled in the rural
area of China.In Southern China,general spaces used
for canteens and assembly halls became the new key
social space and cultural symbol in the countryside,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s.This paper dis­
cusses the adaptive strategies applied to general space
会堂等大空间集体建筑的情形,无论是其对传统建筑
礼仪空间的借用与功能和意义上的转换适应性改造策
略,还是改造前后在空间范式、材料和结构技术上的
差异性和连续性,均有从建筑史角度进行探究的必要。
1今日所见公社时期华南乡村的公共食堂与会堂
公共食堂的推行始于1958年夏.据统计,在很
短的时间内,全国开办的公共食堂达到了 345万个,
90%的农民在其中吃饭'农民走出自家厨房,到食
堂集中进餐、吃大锅饭’。数量巨大的食堂也可以说
是农村建设上的一次“”,在1%1年夏公共食
堂解散以后,有些食堂被用作会堂,另有部分会堂是
之后单独兴建的。华南乡村地区的一批人民公社化时
期建成的公共食堂和会堂建筑已被列为文物建筑或者
历史建筑,它们在乡间分布广泛,类型和形式独特,
亟待保护。
在浅斤地带的传统稻作区,现存的有广州从化太
and collective buildings,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inuity between canteen halls and ancestral halls
in terms of spatial paradigm,materials,structure and
decoration,and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space and spirit.
KEY WORDS General Space;Collective Building;Peo
pie's Commune;Ancestral Hall;Adaptiv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1;TU247.3;TU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U)05-684X(2021)03-0034-06
平镇木棉村公社礼堂、花都港头村礼堂、黄埔九龙镇
莲塘第一食堂和营部第二食堂,華庆水坑村会场,惠
州主陂村生背公社化大饭堂,广西梧州苍梧县培中村
礼堂等。
在以桑基鱼塘为主的水乡地区,现存的有佛山大
江村罗联生产队会堂和罗地人民食堂、顺德乐从大墩
人民会堂和杏坛北水村人民会堂、三水白坭岗头人民
会堂和黄冈里村会堂等,,
在填海造田而形成的沿海沙田区,分布有东莞刘
屋食堂、珠海新乡李屋生产大队食堂、广州番禺沙湾
沙坑会堂、黄埔南湾人民会场、海珠小洲大队人民礼
堂等。
尚存的乡村公共食堂和会堂建筑存在着明显的共
同特点,往往在村落中占据显要的位置.有的位于地
形的高处,仿若圣殿俯瞰着其下的民居和农田,显得
十分庄严。正立面较多采用苏雏埃胜利样式、简约古
典主义或“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中的某种风格,
时代理筑Time+Architecture 2021/3 35
1. 筚南乡村现存的部分公共食堂和会室:建筑
2. 河南省*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一基层社中心透视图
1. Som e existing can te en s and assem bly halls in rural southern
China
2.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com m unity of satellite people s commune
of Suipi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与周边相对低矮、风貌较为统一的传统建筑相比,往 往有卓然不之感。公共食堂、会堂建筑的核心是可 容纳数百人集中用餐和开会的大空间,由此也就必然 存在相应的支持较大跨度的结构形式,最为常见的是 砖柱或混凝土柱支撑的木制或混凝土制桁架
公社时期的建筑不同于没有建筑师的乡土建筑, 有专业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4和结构工程师参与设 计,但是图纸档案等资料难以查,即便有一些重要 的文献资料得以流传至今,在当时那个强调集体精神 的时代,基本上只能见到集体署名,而很难知晓具体 的创作者是谁,这说明了当时强调建筑的共同特征和 设计上的无名性,与此同时,也给建筑史研究造成了 特殊的困难=
2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与大会
食堂和礼堂的大量出现是因为产生了集中用餐和 集会的需要农村的公共食堂政策从1958年正式开 始,不过非正式地,在这一政策颁布之前,各地已经 开办了数以万计的公共食堂131。
关于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政治学和历史学学者 已经多有讨论|51。1957年10月上旬,中共八届三中 全会基本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即“农业四十条”),揭开了“”运动的序幕,〗2月曰,《人民曰报》》发表《必须 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由于水利工程往往超出了小 村小社的范围,加之往返工地距离较远,为了提高生 产力,需要集中劳动力来进行,包括把妇女从家务 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生产,所以采取了“劳动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办法,公 共食堂的建立成为必要的选择。
1958年8月29曰,《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政社合 —的人民公社,公社的组织规模以“一乡一社、两千 户左右较为合适决议中提出,人民公社需要建设 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 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集体建筑。“大 社统一定名为人民公社,不必搞成国营农场,农场就 不好包括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因此,村 里面还可能兴建戏院、蚕室、粮仓、仓库和厂房等大 空间集体建筑(见图2)。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纷纷制订了有关公共 食堂的指南,例如《搞好农村公共食堂》《办好公共 食堂的常识》等,这说明公共食堂在农业合作化时 期已经开始筹划乃至建设,否则难以在1958年便建 成如此之多且能进行经验总结…大锅饭造成的粮食浪费和平均主义导致了公共食堂的一系列问题,在 1961年夏的政策调整中,公共食堂全部解散,社员 回归自家厨房。
“大锅饭”在形式上不再继续,农村人民公社对 集体开会的要求却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强化。1962 年9月27曰,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 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俗称“六十条作为农村人民公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规定了许多与会议有关的内容。这也意味着,为开会服务的大空间集体建筑仍需要持续存在。
在由“公社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构成的三级组 织‘
中,每一级均有会议内容和开会次数的具体规定。
36 代i f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公社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 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大队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开会两次。”“生产队的生 产和分配等一切重大事情,都由生产队社员大会讨论 决定,不能由干部决定……生产队社员大会要定期开 会,每月最少开一次。社员大会也可以根据生产和分 配工作的需要,根据社员的要求,临时召集。”181因为要召开大会,公社化时期各地建成了一批大 礼堂,高州人民会堂和新会人民礼堂是同类建筑的代 表,1958年10月动丁、次年9月建成的顺德人民礼 堂规模更大,采用混凝土薄壳结构,跨度达到55 m,可以容纳5 000人开会。
3华南乡村公共食堂和礼堂中的大空间
公共食堂是集体福利事业的体现,除了满足用餐 需求外,往往还兼作集会、政治学习和文娱活动的场 所,是农村集体生活的中心,因此公共食堂多见借 用老建筑或者改造原有祠堂的做法,而有些会堂在村 头择地新建,以方便联系生产地点和居住地点,也有 利于突出建筑的形象。
将村内原有祠堂改建为食堂或会堂的实例,可见 于三水岗头村、黄埔莲塘村、从化木棉村3在当时的 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祠堂进行适应性改造有着显而易 见的优点,一方面可利用其相对较大的占地和相对考
究的材料,从而节省造价;另一方面,可借用祠堂的 中心位置和在村民心目中的凝聚力,延续村落既有的 空间格局在江苏省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中,公共食堂用的便是传统民居和院落 的形象。
在村口新建的实例可见于广州小洲村人民礼堂、梧州培中村礼堂和增城正果镇黄屋大戏院'这些建筑均位于村口的醒目位置,还有部分食堂、会堂同居
民点一起建设,如番禺人民公社沙圩村和沙坑村,公
共建筑和村落格局统一进行规划。因修建佛山机场需
要.南海沙坑村152户农民迁至番禺沙湾,建新村时
沿用旧名。“迁村之初,国家给予补偿1亿元(旧制
人民币每万元相当新制一元)……当年建好了会堂,
还建了两条街,9条巷,150多间房屋。”191沙坑会场
面阔九间,主入口为拱券大门,门上山花有五角星,
其余开间以拱券装饰。会场前有大片空地,便于村民
集会。
建筑主入口所在的正立面造型上往往与传统建筑
明显不同,给乡村引入了更为高大和专业的形象,带
来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影响。主入口大多设置
在建筑的短边,也有些例子因为用地进深较浅而设置
在建筑的长边,沙湾沙坑会堂便属此类。
调查中所见的公共食堂和会堂的核心部分是用
以集中用餐和集会的大空间,而且大多数是室内不
设柱子的单一空间,结构跨度较大。公共食堂的设
计需满足基本的建筑原则,根据用餐人数、所在地
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食堂面积可按每
人0.8 m2~0.84 m U十算llD I,而沙圩居民点500人公
共食堂的饭厅面积定额为0.95 m2/人,因此产生了
一村一大一个面积约为475 的大空间"”。主体空间以柱子承
托木桁架或混凝土桁架以支撑坡屋顶,跨度多为16 m,
进深可达40m,建筑高度一般为5m至9m不等。
也有部分礼堂不设门厅,建筑立面后部直接连接主体
空间舞台设于空间景深最大值处,是内部空间的视
线焦点。大空间内部通常不事装饰,结构露明,唯舞
台处稍加装点(见图3 )。
罗地人民食堂位于佛山张槎大江村,为罗联生产
队的食堂,由三进祠堂改建而成。食堂不设门楼,立
面为三段式苏维埃胜利样式,原祠堂两侧为青云巷道,
食堂拆除前两进建筑,以祠堂旧料新建单层木构建筑,
面阔9 m,进深约18 m,檐口高约4 m。木构架由砖
墙承重,不设窗户,构架间距离为3 m,空间采光靠
屋顶成对的明瓦引入光线。距离罗地食堂不远处的大
江村礼堂(现村委会 >,则表现出宽敞、明亮的空间
特点。礼堂面阔19 m,由门楼与主体空间构成。门
楼高三层,集会空间由单层混凝土预制构架加两翼组
成,视线尽头为舞台,进深达30 m。混凝土预制构
架跨度为15 m,两翼为混凝土框架结构_檐下柱间
为连续窗户,光线由此进入,可照亮主空间。该礼堂
最有意思之处为建筑后墙,使用框架梁加混凝土桁架
支撑,建筑结构直接暴露在外,如同建筑结构剖面,
显示了大空间沿纵深拓展的可能性t
木棉公社礼堂的体量明显较周围建筑为大,其中
前部面阔19 m,与原有祠堂头门等宽,进深45 m,
高度则达到三层,正立面活泼明快,墙身为黄,一
楼大门前设有_对圆柱,二、三楼的开窗简洁而生动。
该礼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后部主体部分的排架结构,
采用了带下弦拉杆的钢筋混凝土拱,在室内无柱的大
空间罕,形成了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4谁设计了食堂和会堂?
人民公社不仅是乡村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
在许多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还涉及超越乡村传统经验
的问题,显然有专业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参与其中
(见图4 )。
《建筑学报》1958年第9期刊登《人民公社的规
划问题》_文,该文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门
化的部分毕业班同学参与北京市昌平区红旗试点公社
的规划工作所遇到问题的总结。第10期、11
期均为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37
4
3. 公共食堂和会堂的大空间
4. 部分人民公社规划与设计书刊封面
5.
(左)南海大沥公社李潘公共食堂改建扩建设计,(中)粵中
地区祠堂平面图,(右)南海大沥公社沥西管理区由祠堂改造 的公共食堂
3. General  Space  of  canteens  and  assembly  halls
4. Covers  of  some  publication  of  people's  commune  planning  and design
5. Left : Expansion  design  of  Li  Pan  Public  Canteen  of  Dali  Commune in  Nanhai , Middle : A  typical  plan  of  Ancestral  hall  in  central Guangdong  area , Right : The  public  canteen  transformed  from ancestral  hall  in  Lixi  District , Dali  Commune , Nanhai
人民公社专题,其中第〗〇期的封面来源于《青浦县 及红旗人民公社规划》,由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城
市 规划教研组与上海第一医院教研组教师带领学生参 与。第i i 期的封面为《河南省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 第一基层规划设计》规划鸟瞰图'由华南工学院建 筑系完成规划和建筑设计"21。至1959年初,几乎每
期《建筑学报》都刊载关于人民公社的规划设计文章, 话题也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逐渐深入到对个体建筑设 计的关注。
自1958年开始,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全体师生和 土木系部分师生参与河南省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的规 划设计工作,从此开启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传 统同年1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遂 平县卫星公社第一基层社规划设计》一书,署名为“华 南工学院建筑系”,未列出具体参与者。此后师生们 下放三个月,在广东地区规划了 15个公社。1959年, 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编纂{(人民公社建筑规划与设计〉y 141, 总结1958年以来师生在公社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和 问题,由陈伯齐主编,黄适、夏昌世、谭天宋、杜汝 俭、金振声、郑鹏、杨钟华、罗宝钿、胡荣聪等经验 丰富的建筑师参与编写。全书分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 大部分,建筑设计关注住宅、集体福利建筑及:T 业建 筑。集体福利建筑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 服务,公共食堂、托儿所和敬老院的建设成为了重中 之重。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看到这些公社总体上规划受 到来自佩里(Clarence  Perry )的邻里单位、柯布西耶 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传统村落原有特征的多重影 响。遂平县卫星公社第一社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和建筑 形象更加接近一所大学校园的印象——
更准确地说,
与华南工学院的校前区颇为相似,而与传统的乡村全 然不同。跨河而建的拱桥是居民点的前导,过桥是方 形平面的广场,其上伫立着领袖雕像。整齐的多层条 形建筑围合出绿化庭院,类似于欧洲(包括苏联)常 见的周边式街区。公共剧场的大跨度拱顶直接在造型 上显现出来,广场周边和中轴线上的建筑采用了连续 的拱形屋顶,这是岭南现代建筑结合屋顶隔热的常用
做法,呈现出“第三世界现代主义” n61和热带现代 主义的特点。
而在公共食堂和会堂的设计上,则表现出明显的 类型学特征,由几个主要元素组合成几种常见的范式。 相对而言,最能体现出设计特点的是精心设计的正立 面、宽敞明亮的大空间和灵活布置的庭院。《建筑学 报》1959年第2期的封面,便是番禺沙圩定居点公 共食堂的庭院"s l 。这座公共食堂的造型有鲜明的特 点,使用了前廊、古典比例的正立面和弧形的屋顶形 状,可惜现已不存。人民公社曾引起早稻田大学教授、 曰本著名建筑师吉阪隆正的关注,他于1976年到访 广东南海县大沥人民公社等地,写成《迄今为止参观 过的人民公社》一文。
5从祠堂到食堂:传统形制的公社化改造
人民公社时期有关人民公社规划的文章中,多有 提到改造旧有建筑,提倡“反浪费”,《人民公社建筑 规
划与设计》中提出“尽量利用旧有祠堂或民居进行 改建,以符合勤俭办社的原则。”“集体福利建筑”一 章专门辟有一节讨论“公共食堂利用旧房改建问题”, 而其中所列举的实例如汕头市郊外沙公社某食堂、南 海大沥公社沥西管理区公共食堂、大沥公社李潘公共 食堂,所改建的对象均是原有的祠堂建筑(见图5)。 近年已列为历史建筑的公社化时期的食堂和会堂中, 珠海斗门乾务网山村公共食堂由三进三间的黄氏家祠 改建而成,佛山白坭岗头人民会堂前身是三间两进的 梁氏宗祠,佛山张槎大江村会堂和罗地人民食堂前身 均为宗祠,从化木棉公社会堂的门额上,仍刻有“德 仁谢公祠”。
为何要尽可能地利用祠堂等旧建筑改作公共食 堂,书中主要从技术性的角度说明了缘由:“在广东 地区利用祠堂、书院、社学等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改作 公共食堂,是有较好条件的。它们一般位于村内的适 中地点,建筑质量较好,并有较多的空地,便于扩建。” 而且,“祠堂的平面一般都是三开间、三进深的平房, 中间隔以天井,高度在5公尺以上,甚至有高达7公 尺者。房间开敞,采光通风良好。”但
祠堂毕竟有许
38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3
多难以满足食堂使用需要之处,因此,"祠堂改建时 往往受到容s的限制,所以就必须增建新的饭厅。”“扩建时,厨房部分应设在祠堂的侧面,以便于供应,厢廊部分可利用作备餐和小卖部。”%
在将祠堂改建为食堂、会堂的过程中,其空间范 式、材料、结构、正面造型等发生的改变大略如下 在空间范式上,最常见的情况是将原有的头门、庭院、祭堂、天并、寝堂构成的祠堂形制"7|改变为 前部的平屋顶楼房与后部坡屋顶或弧线屋顶大空间两 个部分,其中大空间是多进合一的结果舞台有时设于大空间之内,有时则独立形成体屋3祠堂在建筑的 长向开设大门,改造之后变成在建筑的山墙面开门,建筑的朝向发生了旋转。大空间内一般无柱,有两列 柱时则形成类似巴西利卡的空间形制,较祠堂更为高 敞(见图6L对祠堂空间范式的改造存在一些特殊 的情况,如顺德潭州在将区氏大宗祠改建为粮仓时.采取的策略是用前后分坡的两个屋顶分别覆盖原来的
两个庭院,这一做法虽然更为简便和节省.但却难以
获得宽敞明亮、地面平整的室内大空间,也许这正
是大多数公共食堂和礼堂采用另一种剖面形式的原因
(见图7)。
在材料上,人民公社建筑与当地经济状况和技术
条件有所联系,借鉴了民间建筑技术™,利用拆除
下来的部分旧料,但桁架和棟条一般改用杉木或钢筋
混凝土,传统上用来制作梁架的硬木十分昂贵.且在
公社化时期难以获取。在结构方面,食堂和会堂大多
采用砖柱或钢筋混凝土柱支撑的木制或者混凝土预制
桁架,在一些设计图中还出现了由拱结构形成的弧线
形屋顶。采用桁架结构或拱结构可以提供较大的跨度,
技术上体现出相较于传统梁架的优势。
在装饰上,祠堂有着丰富的表达文化意义的雕饰,
而食堂和会堂则剥离了繁复的装饰,大多采用十分简
洁的形象,只在正立面上略加修饰。
比较改造前后的功能,会有十分有趣的发现。集
体用餐和集会并不是公社化时期才出现的现象.而是
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活动,不同的只是集会的目的、
场所和进行的方式。在华南的乡村,集会往往与祭祀、
乡饮礼、节庆、红白喜事、戏曲表演等有关与地方
信仰中的神衹祭祀有关的活动时常伴随矜巡游、酬神
戏等活动,而端午扒龙舟、盂兰盆节、七七乞巧节、
行通济、飘、秋等节庆或民俗活动亦规模盛大。
祭祖围绕遍布乡村的祠堂、租坟进行,大的宗族可以
聚集成百上千人,小姓单家也有数十人之众。红白喜
事的场所有可能借用祠堂、祖厅,或是设立的嫁娶屋
或酒堂。
无论何种集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合费”,
例如乔迁后的“入伙”、祭祖后的“祠堂饭”、端午时
节的“龙舟饭”、敬老宴、粤西的“年例”,以及添丁、
6. 祠堂改造前后平面范式比较
7. 祠堂改造前后剖面范式比较
6.Spatial patter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estral halls plan
7.Spatial patter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estral halls section
祠堂大空间(1)
进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