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之有感500字
在四川省大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个个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之中。凉山独特的地理地貌,让道路建设变得极为困难,交通闭塞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村一大
对于大山深处的村民而言,交通只是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道难题,语言是更大的障碍。不少彝族村民从小生活在纯彝语环境里,很少有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机会。语言的障碍,教育的滞后,让他们很难顺畅与外界交流,也让传统彝族社会难以追赶现代发展的步伐。
四川省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一大原因就是交通条件极度落后。一个个村寨分散在凉山山脉的无数高山深谷之中,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道路建设难度极大,成本极高。交通困难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又使得缺乏资金去改善交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最近几年,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力度空前,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凉山启动“交通大会战”,计划到2018年底,全州所有乡镇要通柏油路,所有村要通硬化路。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往高山村寨的公路,几乎都是这两年才修起来的。虽然有些路段还没有彻底整修完工,高海拔地段时常大雾弥漫,路面结霜,只能小心地低速行驶。但彝族乡村还多了一个
语言不通的问题,双重障碍使得这里的乡村和外界隔绝程度更高,社会发育严重滞后。上世纪50年代国家曾在这里开展扫盲,此后学校也推行双语教育,但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语言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原因,效果很有限。以昭觉县为例,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