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路篇:条条大路通罗马
1.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案例:“村官”初长成——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周倍良(清华大学毕业生)
周倍良,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同年报名参加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为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作为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兼周倍良的师,我看着他从校园进入农村,不断地成长、成熟。近日得知他已经当选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候选人,甚感欣慰,在祝福他的同时,也回想起这两年间他的变化,点点滴滴,记上心来。
一、出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2006年年初,我到法学院和2006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交流法律专业的学生如何准确定位,顺利求职。正是在那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周倍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了较为明确想法的学生,话虽不多,但是言语间透着一股坚毅——“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办点实事”,所以公务员是他的主攻方向。不久,北京市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周倍良毅然报了名,并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玉和生物系的张昆阳一同成为了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我曾经问他,选择当“村官”会不会只是一时的冲动?是否对于未来的农村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
告诉我,这个决定在最初遭到了亲人和朋友的很多反对与不理解,大家觉得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从农村跳出来,现在又跑到农村去,实在太不值了。不过学校倡导的“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择业观对他的影响很大,虽然到农村工作可能会很辛苦,但那里的广阔天地正是施展才华、磨砺意志的大舞台。现在正赶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时机,年轻人可以好好做一番事业。周倍良说,不可否认,做出这样的选择源于内心一直涌动的浪漫英雄主义情怀,自己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能够在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愿意尝试,为了那份梦想的成就感,“无论多苦多累,都值!”
多年来,学校一直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要的行业、领域和艰苦地区去建功立业,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成为清华学子就业的“主旋律”。从周倍良身上,我看到了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的拳拳赤子心,也感受到了80后新生代冲破世俗牢笼、勇于挑战自我的胆识与魄力。在欢送周倍良这批村官任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量,凭借着一腔热情,这些学生选择了农村,面对陌生而艰苦的现实环境,他们能否“留得住,干得好”呢?
二、入村: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这是今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给大学生村官回信中提到的。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在农村做好
基层工作的基本态度。这句话,也让我感触很深。周倍良到坝房子村工作3个月后,给我们寄来了一封
信,讲述了他在农村工作的心得体会,其中特别提到了他草拟的公开信被领导批评的事情。
“在农村,对众开展工作切忌长篇大论、言之无物。在1942年的《反对党八股》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长而且空,众见了就摇头。‟但我们这些长期深受人文雅气熏陶的…书生们‟,碰到这些问题时,往往将这些禁忌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喜欢舞文弄墨炫耀一番文采。但结果往往会吃力不讨好,因为老百姓对这些长篇大论不感冒,他们最希望看到简单、实在的东西。”
“前不久,在完成书记交给的《给全村村民的一封信》的任务中,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对原本简单的几件事引经据典、大书特书,洋洋洒洒几千字,但结果是老百姓看了说太啰嗦、太空洞。一开始,我对这样的评价还不是很服气,但经过书记的教育和自己与村民们认真的交心,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农村工作虽说复杂、烦琐,但它其实又很简单。老百姓需要实在、实效的东西。明明白白说事、简简单单做事,就是农村工作的致胜法宝。”
周倍良“写八股”的小故事已经成为我在职业规划课堂上教育学生的经典案例。要想顺利地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转变,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端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都非常重要。要做好“村官”,必须以农民的身份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只有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掌握社会的实际情况,亲身体验到中国的国情。“村域面积多大,村子多少口人,村里有什么特
一村一大
经济……”“村民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来了大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必须走到老百姓家里,与他们拉家常、谈谈心。”“农忙时,我会跟着书记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作,挖坑、浇水、搬运蔬菜;汛期来临时,我则跟着村委一起出现在防汛现场,帮助疏通下水管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周倍良逐渐走到了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实实在在与农民众走到了一起,进而明确了村官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坝房子村委会办公室,他在墙上贴上了四个大字:常备不懈。他说自己愿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梳理一下工作思路,动笔写写文章。我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愿意动脑筋想问题,并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做到“不二错”,孺子可教。
三、成长:“谢谢你,老乡!”
“你一个学法律的,来农村能干什么?”这是周倍良刚到农村时被频繁问到的问题。学以致用是每个毕业生所期望的,周倍良也是如此。一个土地承包合同的纠纷不仅成为他有生以来接手的第一个官司,更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律师”。
据他讲,工作不久,正好赶上村里为一个土地承包合同的纠纷而烦恼,村里准备通过暴力的方式强行收回土地。作为助理的他建议书记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并毛遂自荐担任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书写诉讼状、收集证据、出庭诉讼,一个人承担了案件的全部处理过程,这对从未独立办过案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倍良说自己必须扛起责任。“那段时间,我真是入了迷,吃饭在想、
骑车上班在想、睡觉也在想。就跟辩论赛似的,我必须想到他们可能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逐条驳回,还请学校的老师帮我分析。”经过大大小小十多次开庭和长达一年多的漫长诉讼,最终获得了案件的彻底胜利。村集体不仅
收回了43.5亩的土地,而且被告破坏耕地的不法行为也得到了制止。现在通过重新招商引资,这块地每亩涨到了1万元,村里一下子获得了近50万元的利益。而他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这之后周倍良又成功代理了两起司法诉讼,并通过人民调解化解了一起民事财产纠纷。这不仅获得了村民的好评,而且在村民之间树立起以司法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方式,促进了村子的和谐稳定。
在普法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村民,越发感觉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产生了进一步扩大队伍的想法。他便和学校法学院联系,共同建立了面向农村,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的法律援助站——清华大学法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农村法律援助站。在学校的帮助下,不仅有了专门的,而且每周定期都会有法学院的同学来村里接待村民咨询。周倍良同时也担任了镇里的普法宣传员,一次在全镇进行普法宣传的时候,他遇到了一正要去讨要拖欠工资的民工。周倍良认真给予分析,建议他们区劳动监查大队解决问题。事后,民工们亲切地对周倍良说:“谢谢你,老乡!”周倍良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悦耳动听的称呼。
今年5月,在浏览清华校友网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篇“瑞丰农庄樱桃采摘节”的公告,文中描述瑞丰农庄位
于北京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在中,我看到了一个署名为清华大学生“村官”的手机号。这一连串熟悉的信息让我一震,一打听,果然是周倍良的手笔。原来,村里武大家承包着一个果园,每年5月她家都会迎来樱桃的大丰收。但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她家的樱桃销售都是一个大难题。了解情况后,周倍良想到了为武大包装设计包含樱桃采摘在内的农家娱乐、休闲等游玩项目。为了达到比较好的宣传效果,他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宣传樱桃采摘的网页,还把相关信息发送到国内各大知名网站论坛上。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学校校工会、校友会、教务处、法学院等部门与院系。在他的努力下,校友会将村里樱桃采摘的信息发布到了清华大学校友会的网站上,向广大的在京校友和企业宣传,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武大家的农庄采摘樱桃。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武大心里也乐开了花,高兴地说:“有了小周的法子,以后再也不用愁了。”
和周倍良聊天,发现这两年里他自己主动地折腾了不少事,比如借助在建的六环路将穿坝房子村而过的契机,拿出了一个金额300多万、内容充实的《坝房子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申请书,建议确立村里新的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发展,解决村民就业;积极为新型农民的培育进行有益尝试,开办了坝房子村新农民学校,成为了北京市十个试点村之一,使农民掌握了更多的农业技能、科技知识和就业信息;联合高校,探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方式,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动村党支部和学校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结成了红“1+1”党建共建对子……
“清华有个传统,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要将个人的理想和发展与集体
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样的工作才有意义和生命力。”懂得了这个道理,又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一定能摸准在农村开展工作的脉搏,从最受农民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必将无往不利。
四、未来:“农村的路不平,但是很宽”
现在,周倍良一天忙过一天,随着村生产发展的需要,他担任起各种不同的角,比如是架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沟通桥梁的村务协调员;是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支农惠农
措施的政策宣传员;是负责村文档编辑、信息管理的文件信息员;是负责村数字电影放映,板报宣传窗的文化宣传员……
现在,周倍良经常受邀重回学校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工作感受,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同了村官,选择了基层。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今年我校共有12位毕业生陆续签约各地基层农村,其中北京5人,西藏4人,江苏2人,河南1人,总数相比2007年又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我看到的周倍良,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少了一些稚嫩,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已经少了一
丝书生气,多了一股子农村汉的大气与豪迈。现在的周倍良,把坝房子村、永定镇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开口闭口乡亲父老。他说,“现在我的工作也得到了亲戚朋友们的支持与理解。我想这一切都在于我正确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我已经割舍不下这份工作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事业有了浓厚感情的周倍良,会在农村这所大学校中接受更多的考验,收获更多的喜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他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远。
想起一句话:城里的路很平,但是很挤;农村的路不平,但是很宽。
(摘自求职技巧工具书《无领到白领》,中信出版社,第五版,2008年11月,第258-265页。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5日文章,经文章作者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丹老师同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