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故事
《刘三》背后的故事
电影《刘三》是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歌剧片,讲述了广西壮族地区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传说在风景如画的桂林茶山上,漂亮的壮族姑娘刘三喜欢和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财主莫怀仁霸占了茶山,禁止人们采茶。刘三带领乡亲们拔掉了禁止采茶的牌子,她与莫怀仁打赌,如果在对歌中取胜,乡亲们就可以随意采茶。莫怀仁不服气,请来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对歌。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刘三机敏过人,用自编自唱的山歌战胜了三个秀才。莫怀仁气急败坏,狼狈逃走,可他不甘心失败,把刘三抢到家中,百般威胁。一直喜欢刘三的船工阿牛闯进莫怀仁家,救出了刘三。莫怀仁带领家丁乘船追赶,可是刘三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已经逃走了。刘三和阿牛离开家乡来到了新的地方,两人彼此相爱,继续用歌声鼓舞人们与恶势力斗争。
“唱山歌哎——
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不怕滩险湾又多……”
每当听到这首悠扬婉转、旋律美妙的歌声,人们一定会想起美丽的刘三,而电影《刘三》中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仅在广西的壮乡瑶寨人人会唱,而且全国各地的各族众也都能哼唱几句。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故事片《刘三》。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影片《刘三》让美丽、善良、勇敢的刘三不仅在广西各族众中间家喻户晓,而且也让其在全国各族众中间也家喻户晓。能让刘三如此出名的背后一些故事你可知晓呢?
据《宜山县志》记载,刘三的故事在广西民间已口口相传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编成彩调剧本《刘三》的是广西宜山业余戏剧作者邓昌伶先生,可惜他这部写得颇有特的剧本,由于诸种原因,当时没有受到社会的青睐;最早把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搜集、整理、创作成书发表的,是1955年在宜山中学当教师的肖甘牛老师,发表时,书名字叫做《刘三的传说》,发表在1956年《新观察》第九期上,1957年上海通俗读物出版社将这篇故
事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刘三的传说》第一次开始说到了刘三的家乡在宜山下枧河边,刘妈妈生下一女孩儿,刚会说话就能唱歌。在肖甘牛的故事里第一次写进了附近莫村有一个叫莫仁怀的财主。
1957年11月由当时的宜山人民桂剧团根据《刘三的传说》,第一个把《刘三》搬上了舞台,上演了“搭桥”戏《刘三》。第一个扮演刘三的是宜山人民桂剧团的演员刘燕君,艺名叫宝珍珠。
1958年底,柳州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广泛流传于广西的刘三传说编写成彩调剧《刘三》,并于1959年4月参加广西国庆节目汇报演出,9月,柳州彩调剧《刘三》第三方案(共有七场戏)在广西各地演出,轰动一时。接着,广西又在柳州创作本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改为第五方案(把七场戏改为六场戏),于1960年5月组成三百余人的演出团到北京汇报演出,该团曾四进中南海。、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叶剑英、、陈毅、李先念、郭沫若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演出。此后演出团又应邀分别到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巡回演出500多场,1961年春节在深圳,还吸引了不少香港同胞。后来该剧甚至跨出了国界,在日本扎下了根。
彩调剧《刘三》第三方案由曾昭文、龚邦榕、黄勇刹、邓凡平、牛秀五人集体创作完成。并于1959年8月27日开始在《广西日报》全文连载,两天后又由《柳州日报》全文连载。同年9月,该方案的重场戏还发表在《剧本》月刊第九期;12月,彩调剧《刘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连印三次,累计发行37万册。在最早发行的彩调剧《刘三》剧本中,给戏剧编曲的是肖甘牛的妹夫郭冠芳。
1959年8月15日,乔羽受命前来柳州帮助修改提高彩调剧《刘三》,11月3日返回北京,1960年1月21日再次来柳州,4月22日“完成任务”离柳回家,前后在柳州5个月零17天,其中下乡“采风”20天。其余时间在柳州每天看戏、讨论、“改稿”。 正如前面提到的,乔羽还另负一重任,就是将彩调剧《刘三》移植为歌剧,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政治任务啊。后来,广西区党委提议把这个题材拍成电影,而且把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任务交给了乔羽。由此可见,电影《刘三》是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改编而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