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人低谷时期的自律奋斗故事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说到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大家都会想到,然而他也曾经历过重重挫折,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从事业低谷中崛起的?
陈毅的故事(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他的军事才能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在世界十大著名的军事家中,仅中国人就有两位:一位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一位是。遍览世界军事史,我们发现:伟大的军事统帅极少同时又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他们中,要么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如凯撒、拿破仑等;要么则很少指挥过战争,如孙子等。
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同时还是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理论家。而真正能够达到历代军事家所追求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理想境界者,则唯有了!
然而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例外。
20世纪初的中国, 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时代, 也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维新志士谭嗣同感叹:“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神州陆沉, 豪杰辈出。青年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的舞台, 并一步步走到舞台的中心。一个农家子弟, 何以开辟出如此的丰功伟绩?回顾历史不难发现, 这和的游历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17岁之前的,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 他的脚下反复丈量的无外乎韶山冲的那片山水田地, 以及外婆家唐家圫的沟渠河汊;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三字经》《幼学琼林》, 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思想。但那颗游荡不羁的意念种子却早已埋下。
培育这颗种子的土壤有多个层面,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父亲毛贻昌虽是个农民, 但也有着较为不凡的经历。他曾因为负债外出当过兵, 后来又做过生意, 把一个贫困家庭经营得比较富裕, 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人。但他性情暴躁, 在的眼里是位“脾气很坏”的“执政党”, 动辄就武力相向。这种家庭环境, 培养了的叛逆性格。
其次是会党影响。清末民初,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各种矛盾的积蓄, 致使会党昌兴, 湖南情况尤甚。在1900年自立军起事、1904年长沙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和1911年湖南光复中, 都有湖南会党的身影。这种浓郁的会党之风, 对有着重要影响。
如他所说,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就是“一桩影响我的一生的事件”。忆述当时情形说:“在我们读书的小小私塾的房屋外面, 我们一班同学看见许多从长沙回来的米商。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大家都离开长沙。他们说是城中发生了大乱子, 并把这件事告诉我们。”留在记忆深处的, 是领导抢米风潮的会党首领“其中有许多人被砍却头颅, 挂在柱子上示众”。更直接的是其后在韶山发生的哥老会会员与当地地主的冲突, 领导农民揭竿而起的“彭铁匠”最终被捕砍头, 但在心中, 他却“是一位英雄”。1911年, 自己家里也遭到灾民劫掠, 将他父亲贩运的一船米给劫去了, 而对父亲的遭遇并不表同情。
再次是从书中感受到的侠义精神和游民文化。虽然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教育, 但他“不喜欢那些东西”。他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 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包括《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而《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通俗文艺作品, 如学者王学泰所指出的, 是反映游民意识的载体, 说他“深受这些书的影响”。
已经养成“反叛性的青年头脑”的, 在反抗封建家长压迫和农村沉闷窒息环境的同时, 也开始尝试游历生活。其中一个不成功的事例, 是在他13岁的时候, 一次由于逃学而离家出走。在外漂泊三天之后, 这样说道, “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 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1910年秋, 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这才真正开启了他称得上“游历”的远足。“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 离家有五十里。这时我是十六岁。”16岁是周岁, 虚岁应该是17岁。从此, 的脚步迈出了韶山的乡土, 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
从这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救中国的人了。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不料,清朝被推翻了,可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夺了。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
当时在第一师范,提起,没人不知道,他是个很特别又才华出众的学生。他博览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同学们经常看见他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或是自备一盏灯,看个通宵。他写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引起轰动;他也经常去老师求教,提出一个一个问题。为了养成自学的习惯,他甚至故意到人来人往又嘈杂的城门口看书,锻炼脑力高度集中的本领。
提起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了。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他还锻炼一天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至于到湘江中去游泳,更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