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广信的廉政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1
陈毅的故事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溪,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付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开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溢“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窗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于青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于成龙为了警诚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一副:“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廉洁小故事2
唐太宗居安思危,意欲使唐王朝长治久安他虚怀若谷,善于纳速,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忠诚正直、直言敢速的智谋之士,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实!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不同凡响之处颇多,仔细读读《贞观政要》,就会发现唐太宗还是一个做思想工作的好手,他对臣子们所讲诚贪的话语引类连警,朴实诚恳,耐人寻味。
01以性命之重受财物是愚蠢之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待臣们说:人们拥有宝贵的明珠,都会倍加珍惜,妥善保管,不会用它去弹射鸟雀.人拥有生命,跟明珠相比不知要珍贵多少倍,但是,却有人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非法获得金银钱帛,这是以身试法,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会丢掉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轻易地浪费它去猎取鸟雀,何况对人来说最宝贵的生命呢,怎能用它来换取财物?!这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和不珍惜.他告诚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安受财物,贮贿既露,其身亦颈,实可为笑”。唐太宗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人之生命与明珠作比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生动,很容易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而且能说进人们心里去,让人心头一震:遇到此类事情,要仔细据量据量,到底熟轻熟重,哪是最
应该珍重对待的,哪是应弃之如散展的,要心中有数,有强大的定力,作出正确的取舍,决不能自轻自贱。
02贪贿之人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待臣说:贪之人不知道如何爱惜财物.像五品以上的官员,居于高位,棒禄丰厚,一年的正常所得,数目非常大,可以说衣食无忧,应有尽有。但有人尚不满足,接受别人的贿赂,数目不过几万,然而,一旦丑行暴露,就会被革去官职和棒禄,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这样的人,哪里是爱惜钱财呢?完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唐太宗还举了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嗜鱼不受鱼的故事来警醒臣惊。以此告诚臣,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可不慎哉!唐太宗所言没有居高临下,耳提面命,而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却催人警醒,令人思索。
廉洁小故事3
甘祖昌(1905—1986年),江西省莲花县人,1926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经历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五次反“围剿”、红六军团突围
西征、红军万里长征、晋绥抗日、保卫延安、南下广东、中原突围、解放西北、进军新疆等大战。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之一。1957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将军率全家人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从井冈山出山又回山的“将军农民”。
01决不能不劳而获
开国将军甘祖昌,因负重伤“自愧”所做的贡献太少,而组织给他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如果只是在干部疗养院里享受生活,那就愧对党和人民。作为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他毅然辞去高位,回乡务农。解甲归田29年,他带着众修水利、架桥梁、改造荒山、改良红壤。因负过重伤,苏联医生曾断言:甘祖昌虽有一双铁脚板,走得再怎么快,也难走过60岁。但甘祖昌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他返乡时52岁,每天下地干活,最终活过了80岁。共产党人,初心如一,但面对不同环境、不同挑战,实现初心的要求与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照人民众新期待”,把对人民的“愧疚”融入信仰,便会生发出无比坚强的力量。
02一身补丁打赤脚
修建水利是需要钱的,为给家乡建设积累资金,甘祖昌回到农村后,全家缩衣减食,过着节俭的生活。甘祖昌对子女要求严格,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自己种菜,每件衣服至少穿10年,衣服破了就补,补好再穿,实在不能补了就拿去做鞋底。乡亲们称他的形象是:一身补丁打赤脚,一根烟斗没有嘴,白罗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笔挺快如风。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农民,没有特权,只有廉洁;没有享受,只有奉献。
陈毅的廉洁小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由于战争和封锁造成的破坏,上海人民生活面临着巨大困难。陈毅说:“要靠我们党员干部自己首先紧缩,拿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来克服困难。”他将自己的警卫人员从16名减为6名,还带头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在陈毅率先垂范下,上海驻军仅一个月就省下20万石军粮,大大减轻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不到一年时间,上海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就恢复了正常。60年代初,陈毅的父母想回四川安家养老。临行前,陈毅向工作人员交代了几条注意事项:一是不要惊动四川省委,把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二是为两位老人普通民房,不得向当地政府要房;三是两位老人安家的事要自己解决。工作人员按照陈毅的“约法三章”操办了此事,他很高兴。陈毅喜欢作诗,不少诗作都涉及到反腐
倡廉的内容。他在《七律·手莫伸》中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些诗句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谢觉哉的廉洁小故事
谢觉哉同志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被人们尊称为谢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务部部长、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虽身居高位,但谢老从不以元老自居,而是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亲属,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他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普通共产党员,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对子女和亲属更是严格约束。20世纪60年代,谢老家中人多,孩子们吵吵嚷嚷地喊着要换房子。为此,谢老告诫子女说“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感到不安,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