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路借⽶孝敬⽗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位的。⼀个⼈如果都不知道孝敬⽗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民。
古⼈说:“⽼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的⽗母,还应该尊敬别的⽼⼈,爱护年幼的孩⼦,在全社会造成尊⽼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的责任。
⼦路,春秋末鲁国⼈。在孔⼦的弟⼦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路⼩的时候家⾥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
有⼀次,年⽼的⽗母想吃⽶饭,可是家⾥⼀点⽶也没有,怎么办?⼦路想到要是翻过⼏道⼭到亲戚家借点⽶,不就可以满⾜⽗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的⼦路翻⼭越岭⾛了⼗⼏⾥路,从亲戚家背回了⼀⼩袋⽶,看到⽗母吃上了⾹喷喷的⽶饭,⼦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
事例⼆: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
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邓⼩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平来说,既不是他的⽣母,也不是养母,⽽是继母。邓⼩平对这样⼀位正直、善良、勤劳、肯⼲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五岁的邓⼩平,当年顺长江南下,⾛出重庆,⾛出四川。之后,邓
⼩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西南,⼜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书记,是中央下属⼏⼤⾏政区域之⼀的官员。这时的邓⼩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了。有了⼀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平调中央⼯作后,她把继母⼀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平⼀家⽣活的这些年⾥,邓⼩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卫⽣、穿戴等⽣活的各⽅⾯,⼗分周全的照顾⽼⼈、安抚⽼⼈,使她晚年⼼情愉快。值得⼀提的是,在邓⼩平被*“流放”到江西住“⽜棚”的⽇⼦⾥,邓⼩平为了照顾卓琳的⾝体,⼜不肯让年事已⾼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平都亲⾃⼲。夏伯根⽼⼈能够⾼寿,与邓⼩平夫妇对她⼏⼗年如⼀⽇的爱戴、敬重、关⼼、照顾是分不开的。
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带在⾝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为“娘”,陈⽒给他请来⼀个乳母,叫蒋江⽒,⼀起住在西院的⼩屋⾥。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在窗前教他读书。有⼀次,恩溥玩⼑⼦,⼏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花》、《再⽣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亲、⽣母、嗣母和弟弟,⼀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家的家塾⾥读书。外祖⽗家⾥⼈很多。家族间发⽣了纠纷,常邀请他⽣母去调解。
这是家⾥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亲为⼈⽼实,胆⼩,能⼒⽐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个⽉薪16元的⼩差使。家⾥常靠借钱过⽇⼦。他的⽣母⼜劳累,⼜愁闷,很快就⼀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仍回到清江浦。第⼆年七⽉间,嗣母⼜被夺取了⽣命。周恩来对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篇《念娘⽂》,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杨萧萧,⽽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事例五:陈毅为⽼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母让⾝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我不能在您⾝边侍候您⽼⼈家,⼼⾥着实难受。这裤⼦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
好说⽍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的官去洗屎尿裤⼦,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趟,⼀进门就让你洗脏裤⼦怎么⾏?”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有机会为您⽼⼈家洗⼀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份孝⼼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服,⼀起去洗得⼲⼲净净。
事例六:⽑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泽东对母亲⽂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开了⼀个药⽅寄给舅⽗。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5⽇,⽂七妹患瘰疬(俗称疝⼦颈)病逝,终年五⼗⼆岁。⽑泽东⽇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守灵,并和泪写下⼀篇情义深长的《祭母⽂》。
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风,⾸推博爱。远近亲疏。⼀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不存欺⼼……洁净之风,传遍戚⾥。”当时,⽑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损⼈利⼰的,利⼰⽽不损⼈的,可以损⼰以利⼈的,⾃⼰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母亲对他的影响⼒,在他的⼀⽣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泽东把⽗亲⽑顺⽣接到长沙住了⼀阵。⽗亲后来不再⼲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泽东是很感激的。⽑顺⽣于1920年1⽉23⽇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岁。
事例七:朱德着⽂忆母亲
1944年2⽉15⽇,朱德的母亲钟太夫⼈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5⽇着《回忆我的母亲》⼀⽂,以⽆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因⼈⽼关系,今年不⽐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产的知识和⾰命的意识,⿎励我以后⾛上⾰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天⽐⼀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了,这个哀痛是⽆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民中的⼀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什么⽅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活着的⼈能够快乐的⽣活。这是我能做到的,⼀定能做到的。
事例⼋:冯⽟祥的“悼母诗”
冯⽟祥不仅是⼀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有名的⼤孝⼦。冯⽟祥将军⼀⽣对母亲⾮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地⼤病了⼀场。从此以后,每逢⾃⼰过⽣⽇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慌也只在晚上吃上⼀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个⽉不知不觉,娘怀⼉两个⽉才知其情,娘怀⼉三个⽉饮⾷⽆味,娘怀⼉四个⽉四肢⽆⼒,娘怀⼉五个⽉头晕⽬眩,娘怀⼉六个⽉⾝重如⼭,娘怀⼉七个⽉提⼼吊胆,娘怀⼉⼋个⽉不敢笑谈,娘怀⼉九个⽉⼨步艰难,娘怀⼉⼗个⽉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悼母诗“铭刻在⼼,永世不忘”,冯⽟祥将军请⼈把诗特意刻在⽯碑上。
这⾸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肺腑,令⼈敬佩,给⼈教诲,⾄今仍⼴为流传。
事例九:⼀朵玫瑰花
有位绅⼠在花店门⼝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正要⾛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孩坐在路上哭,绅⼠⾛到⼩⼥孩⾯前问她说:“孩⼦,为什么坐在这⾥哭?”
“我想买⼀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说。绅⼠听了感到⼼疼。
“这样啊……”于是绅⼠牵着⼩⼥孩的⼿⾛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孩买了⼀朵玫瑰花。⾛出花店时绅⼠向⼩⼥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离这⾥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开玩笑地说。
绅⼠照⼩⼥孩说的⼀直开了过去,没想到⾛出市区⼤马路之后,随着蜿蜒⼭路前⾏,竟然来到了墓园。⼩⼥孩把花放在⼀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个⽉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朵玫瑰花,⽽⾛了⼀⼤段远路。绅⼠将⼩⼥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改买了⼀⼤束鲜花,直奔离这⾥有五⼩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孩
童稚的年岁,她⼀⼒撑起⼏经风⾬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存的勇⽓,更是激起了千万⼈⼼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不堪⽣活压⼒,⼀⾛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痛⽚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相依为命,家中的收⼊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资。当别⼈家的孩⼦享受宠爱时,⼋岁的孟佩杰已独⾃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她就站在⼩板凳上炒菜,摔了⽆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刷⽛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路⼩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是⼀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上的特点是有孝⼼、爱⼼和耐⼼。”刘芳英说,如果有来⽣,她要好好补偿⼥⼉。为配合医院的,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
佩杰就⽤⼿指⼀点点抠出来。陈毅的故事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西师范⼤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上街发⼴告传单,拿到⼯资后的第⼀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都会做的事。”不少好⼼⼈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名⼩学⽼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活。
事例⼗⼀:带母镶⽛
有这样⼀个⼉⼦,他是个⼤款,母亲⽼了,⽛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进⽛科诊所,医⽣开始推销他们的假⽛,可母亲却要了的那种。医⽣不⽢就此罢休,他⼀边看着⼤款⼉⼦,⼀边耐⼼地给他们⽐较好⽛与差⽛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款的⼉⼦却⽆动于衷,只顾着⾃⼰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袋⾥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周后再准备来镶⽛。
两⼈⾛后,诊所⾥的⼈就开始⼤骂这个⼤款⼉⼦,说他⾐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副好⽛。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款⼉⼦⼜回来了,他说:“医⽣,⿇烦您给我母亲镶的
烤瓷⽛,费⽤我来出,多少钱都⽆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常节俭的⼈,我不想让她不⾼兴。”
事例⼗⼆:黄⾹为⽗暖被
东汉时的黄⾹,是历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扇⼦赶打蚊⼦,扇凉⽗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亲早⼀点⼊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的⾝体暖热被窝后才让⽗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亲伤⼼,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努⼒在家中造成⼀种欢乐的⽓氛,好让⽗亲宽⼼,早⽇康复。
事例⼗三:韩信报分⾷之恩
《史记》说,韩信⼩时家中贫寒,⽗母双亡。他虽然⽤功读书、拼命习武,然⽽,挣钱的本事却⼀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家吃“⽩⾷”。为此常遭别⼈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就来到淮⽔边垂钓,⽤鱼换饭吃,经常饥⼀顿饱⼀顿。淮⽔边上有个⽼奶奶为⼈家漂洗纱絮,⼈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带的饭分⼀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之恩始终没忘,派⼈四处寻,最后以千⾦相赠。这就是“⼀饭千⾦”成语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