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马路”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彞伟
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8期
作者:王彞伟
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8期
65年前的5月25日,清晨,上海市区一些早早出门的市民刚刚走到马路上,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们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匆匆忙忙地跑回弄堂大呼小叫起来。原来,他们看到的是人民解放军在马路上集体露宿的壮观场景。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解放军睡马路这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决策,与一个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的建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解放后上海市第一任副市长,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盛丕华。
应邀北上北平
盛丕华先生(1882—1961年)解放前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兼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
1949年初,上海解放前夕,盛丕华先生接到中共中央邀请,赴北平参与新政协筹建工作。
3月23日,盛丕华等人由香港乘船到达天津,25日乘专列到达北平。董必武、李维汉等中共领导到站台迎接,安排他们住在六国饭店(后改名北京饭店)。当天下午,他们参加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检阅人民解放军的仪式,晚上又被邀请参加中共中央庆祝和平解放北平的盛大宴会。
建议不住民房
从4月21日开始,人民解放军全面向江南挺进,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上海的新生已为期不远了。
中共中央为使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接连举行了多次讨论会、座谈会。4月15日,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宴请从上海赴北平的民建领导成员以及工商业者黄炎培、盛丕华、包达三、孙起孟、胡子缨等13陈毅的故事人。席间,盛丕华提供了有关上海经济方面的情况,并提出最好能组织一个由熟悉上海工商业情况人士组成的顾问团,随南下
部队一起进入上海,这样有利于上海经济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听了“甚以为然”。不久,中共中央内定潘汉年为上海市副市长,率顾问团随军南下,而盛丕华的长子盛康年等则作为顾问一起赴沪。
在座谈会上,盛丕华先生还就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住宿问题提出了建议。他借鉴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时在住宿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城市住宅不像农村那么宽敞,与当地人民合住实在不便,进而提出最好是先与当地开明人士协商,如果有空置房可以借住,便与业主商借比较恰当。中共中央听取了这一建议,急告即将进入上海的人民解放军前线部队。当5月25日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时,就出现了解放军不住民房,而在马路上露宿的壮观景象。
制订“入城守则”
在渡江战役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制订颁发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当中共中央收到陈毅关于“入城守则”的草案后,在来电上批复了八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时任23军69师205团团长的秦镜曾回忆:“部队模范地执行了城市政策纪律,在市区内
一律不进民房,全部露宿在马路街头,谢绝一切物资慰劳。”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解放军入城后,一律不允许在市区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再送到市区。
5月底6月初,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蒙蒙细雨中,疲惫至极的战士,就这样和衣抱,整夜睡卧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两侧。胜利之师的仁义之举,令上海百姓感动不已,对中外舆论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震撼力。美国合众社的报道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中共军队军纪优良,行止有节,礼貌周到……虽然有许多大厦是大开着,可以用来做军营,而中共军队仍睡在人行道上……”
严明的军纪,感动了平民百姓,也令上海的商贾大亨们动容。“我的车开到一个路口,有位解放军战士告诉我,前边还有战斗,不安全,要我别过去,态度和气诚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解放军。”原荣毅仁曾这样回忆。当时,荣毅仁是上海三新银行董事兼经理、上海合丰公司董事、江苏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在荣氏家族中举足轻重。1949年初,荣氏父子心情复杂,荣毅仁的太太杨鉴清已托人在香港租好房子,准备在“形势紧迫”时迁居香港。而这一天的见闻以及随后解放军的城市政策,让荣家留了下来。
(陈昌喜荐自2014年5月29日《团结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