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梦男 李勇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普惠金融
基金项目:2018年度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cx201816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27日
“三农”问题是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成是党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其写入党章,
在推进“三农”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层层深入,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助力作用,确保能够真正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覆盖范围和满意程度,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一)农村信用环境不佳,抑制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大多停留在小学水平,因此对金融知识、产品等了解不深,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其次是有一些农民误把助农贷款当作是不要还款的救济金,还有的人认为是国家扶持的,即便是不还款,对自己也不会有严重的影响,理所应当的把贷款用在各种用途上,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不断受到破坏,严重打击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阻碍了金融在农村的普及与推广;最后是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不发达、覆盖率极低,加之农民们没有多少贷款的记录,缺乏信用使用良好的印记,提高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收回贷款的风险性。
(二)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弥补不了“三农”市场的缺口。目前,各银行的信贷产品授信额度小,一般来说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额度集中在十万元以下,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机构无法取得满足他们的贷款,大多数都只能寻求民间等组织的贷款。从贷款期限上
来看,贷款大多集中在一到三年期的时间内,相对来讲期限较短,然而农作物生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非常容易受到洪涝、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前期投入资金总额较大、资金回笼缓慢、利润微薄,进而短期贷款不能有效促进“三农”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三农”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备、抵押难,农业保险落后。现阶段,农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非常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涉及“三农”的投入资本只占很少的份额,几乎不为农民办理贷款融资业务。在农业保险方面,主要有保险的险种稀少、风险覆盖率不高,加上农民的投保观念淡薄等,影响了保险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合作社、农业产品初级加工厂等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土地没有正规的手续,自己建造的工厂、仓库等房屋没有房产证,没法作为合法有效的抵押物进行抵押。除此之外,银行因其风险大,在估算资产的时候只按很少比例予以贷款支持,得到的资金不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金融服务不合时宜,阻碍“三农”的发挥潜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建立越来越完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现阶段,许多涉农的金融机构依旧沿用陈旧的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业务仍然以个人储蓄、限额信用贷款为主,缺乏创新形式的金融服务,从而满足不了趋向多样化的农村经济的需要。存在于农村的金融机构
对于有多种需求的“三农”对象大多数采用单一化的金融服务,不能对农民的贷款需求进行细分,对有不一样信贷服务的人员统一采用相同的管理和服务,完全忽略了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异质性,使得有贷款需求的农民不能灵活地筹集到资金来进行农业的生产。
(五)互联网金融普及程度低、风险较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渐渐走进金融服务平台的视野,成为其重要的支撑点。但同时由于不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性不是很好,再加上网络一站式的服务,给线上审核信用信息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难度,在不经意间使交易成本扩大了几倍。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缺乏高效的内部控制,片面追求利益的饱和,导致很多信息被不法的人利用,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涉及“三农”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丰富,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面普及,没有数据化的支持,大数据的风控、征信、行业分析都不好完成。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数据技术的,信息技术不完善使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诸多信息被盗用、泄露的风险,安全建设方面的意识薄弱,风险会因为平台本身的脆弱性而不定时的发生。
(一)政府加强引导力度,金融机构广泛推行农村普惠金融。政府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政府部门要
与时俱进,加快转变思想意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把“三农”问题解决好。首先,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步伐,为城乡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制定奖励惩罚措施,对支农贷款补贴发放到位,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信贷倾斜,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让农村经济朝着普惠型金融经济转变。
(二)加快建设农村信用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信用环境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应该扩展金融业务,推出服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权来挑选出适合自己使用的贷款产品,不仅如此,金融机构还应该设立利率低、贷款周期比较长、抵押和担保等相对容易一点的贷款品种,要适应农民融资需求的变化,放宽农户的贷款额度、期限,将发展比较平稳的金融信贷产品在农村铺开来,让越来越多贷款难、担保难的农民能够通过简便手续顺利拿到助农贷款,扩大农村生产力,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三)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增强创新型金融人才服务意识。在农村不定期开展惠农金融知识讲座,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金融知识教育,让农村的广大人员参与到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以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金融观,不断提高他们的金融意识。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发
挥网络的力量,积极指引农民树立理性的金融消费观念,避免产生不健康的金融想法,损害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阻碍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融资额度,减少不良贷款率,扩大社会再生产能力,搞活农村萧条的经济现象。同时,要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金融机构创新文化程度,引进金融创新人才扎根于农村,志愿服务于农村经济。涉农金融机构还可以积极和高校展开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为有意愿服务农村的金融人才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通过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发展的步伐。
(四)拓宽金融服务市场,提供多元化涉农服务。要合理划分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极具有涉农特的金融服务,涉农的金融机构要及时调整对农业生产模式的措施,有计划地提供差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满足“三农”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致力于异质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分层的客户链,降低风险水平,合理推进不同需求的服务进程,比如说有针对性地服务“三农”主体,分不同时间段向农民提供最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等。
(五)广泛普及互联网“三农”,有效规避风险。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涉农
农村经济合作社金融机构要牢牢把互联网金融掌握在手中,十分珍惜其带来的机遇,合理有效利用自身在农村的本土优势,将区别于以往的线下的惠农政策,深入农村拓宽互联网电子融资渠道,扩大网银、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在线融资、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多元化金融服务路径,使广大“三农”客户操作更加简洁便利。将互联网银行改造成多功能、全方位、多方面的“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站点,有效降低花销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进而以适宜的付出成本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实现“三农”更大范围的客户服务覆盖率,为互联网金融迈入新的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信息化大时代下的金融融资更上一层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子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8(5).
[2]王月辉.互联网时代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机遇和与创新策略[J].河北金融,2015(4).
[3]田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4]刘威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呼唤金融改革创新[N].金融时报,2017.11.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