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作者:张冬梅
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05
        【摘要】 我们常说,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这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比如:读书无用论,考上大学也不到工作,倒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遇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观念差。等等。怎么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多灌输一些做人的理念。
        【关键词】渗透德育;因材施教;挖掘教材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 A
        我们常说,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这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在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这
些现象也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比如:读书无用论,考上大学也不到工作,倒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遇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观念差。等等。怎么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多灌输一些做人的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此规定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所谓文道统一即学习语文的同时要结合着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统一。语文课虽然不是政治课,但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从中渗透德育,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好课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基础
        首先,要好好掌握住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的语文课文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文学精品,不仅有作者的独特构思和很大程度的艺术性,更潜藏着作者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教师在备教案的过程中要向深处挖掘,总结出一套思想体系,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备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就应把握教材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让学生从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郝叟等人的身上,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备安徒生的《丑小鸭》时,就应把握两点,一是追求和努力,二是爱心。丑小鸭的追求和努力在她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固然起着决定作用,然而没有关爱,丑小鸭连活命都不可能,更别想成为天鹅。要提醒学生看到,在丑小鸭的经历中,她受到过伤害,也同样得到了关爱。而对于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她并不曾怨恨。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并不是仅仅靠自己就能够的,支持丑小鸭精神的力量是爱与追求而不是恨与报复。让学生从丑小鸭身上学会追求和努力,并懂得做人要拥有一颗爱心。在备《斑羚飞渡》一课时,就要把握教材所表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斑羚在面临种族灭绝的情况下,做出了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决定,悲壮地飞渡悬崖。斑羚们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正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
        第二,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给广大教师提供
了用武之地,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会培养起健康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比如在教莫怀戚的《散步》的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场景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描写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情境,但恰恰是这普通场景却深深反映出关于尊老这一主题,小处着眼,真情涌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当好好利用这一点,借题发挥,旁征博引,以此作为切入点,谈亲情、讲母爱。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里一个永不老的话题。多让学生进行此题材的作文,除了能锻炼学生一题多写的能力外,更是多次让学生荡涤心灵,感受母爱,又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感情的升华?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挖掘和强化。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花》,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都是很好的范例。又如在备《伤仲永》一课时,重点安排了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即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让学生悟出事情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促使自身素养的逐步提高,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第三,多开展课前三分钟,也就是在每节课之前安排三分钟给同学们作为演说或演讲时间,演讲的主题一般切中课文的内容或者与作者相关。也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讲出
自己的感悟或者故事。显然,这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同时也促进了他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自己也能去课外通过其他途径去寻知识,并且加深记忆,长此以往,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也轻松,反而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对于两者来说都是益处良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关键,要因材施教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而施教。那就首先要知道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何意愿,倾向于何种思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进行辅助、引导、启发等等。这样知己知彼,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而施教。教师对一册书、一个学生乃至中学阶段所有课文都应具有一个透彻的了解,然后在教学实际中,根据每一课、每一个内容而分别进行初中政治教案“寓德于教。比如,让学生在《岳阳楼记》里懂得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也可以从鲁迅的《故乡》里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永往直前的精神。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言行一致的闻一多,虽然两耳失聪却创作出了传世之作的贝多芬,他们的事迹虽然散见在不同的篇章中,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不正是向学生进
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吗?为征服南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斯科特一行,投身汨罗江报国的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为征服太空而魂归太空的七名美国宇航员,他们虽然身在不同的国度,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信仰更是不尽相同,可是却都集中、统一地体现了人类崇高的品质。我们的学生,可从他们身上吸取精神食粮,确立远大的抱负,正确的志向……如此因材施教,既教书,又育人。达到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教师应从学生的作业中捕捉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往往会在作业(包括作文、日记)中表现出来,有些甚至是平时不便或不敢暴露的。因此,教师要从细节上注重,多发现这些微小的问题,从中捕获信息,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把不良行为或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教师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
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张冬梅,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