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破山寺禅院》标题的停顿
作者:陈锦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1期
        《题破山寺后禅院》(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成为历代读者所传诵的名句,而关于该诗标题的停顿,也颇值得研究一番。
        “题破山寺后禅院”可以有两种停顿法:一是“题/破山寺后/禅院”,一是“题/破山寺/后禅院”。不同的停顿表示不同的意思,前者表示题有常建诗的禅院位于破山寺(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麓,又名兴福寺)的后侧,倘若根据一般庙门面南的特点,则禅院便在其北侧;后者表示该诗题写在破山寺中后面的禅院的墙壁上。破山寺中的禅院当有前排和后排之分,均在寺庙里,是整个佛寺建筑的一部分,不可能像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校园的布局一样,教学区与生活区被一条柏油马路分隔为前后两个部分,所以该诗标题应读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假使禅院果真在破山寺外的后侧,那么“破山寺后”这个方位短语就成了“禅院”的定语,根据我们汉语言的习惯,方位短语限制名词中心语时,其间需加助词,方才显得音节和谐,如“钱乃身外之
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去掉句中的助词“之”,读起来便会显得拗口。而题目中“破山寺后”未加“之”这类助词,显然难以读成“题/破山寺后/禅院”。
        我们再来看看诗中所叙的诗人的行踪:“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见诗人清晨步入古寺后,从曲折的小径来到幽静的禅院,自始自终都没有提及离开佛寺之意,显然天光、山、澄波、鸟儿、钟磬,包括禅院在内均为在古寺中所见之景,因而题目只可读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基于以上有关佛寺布局、朗读习惯以及作者行踪三个因素的考虑,笔者认为这首诗的标题只能读成“题/破山寺/后禅院”,不可读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单位:如东县浒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