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
2019-10-16
要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就要不断改进和提⾼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尤其在“读题时代”的今天,运⽤各种修辞⽅式将新闻标题制作得引⼈⼊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笔者接到⼏位读者来信、来电,说他们在《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5期上,读到我的好朋友宗春启同志撰写的《探究新闻写作的⼏个基本技术问题》(以下简称“探⽂”)⼀⽂后,对⽂中所讲的观点:“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的说法,弄不明⽩,问我对此有何看法。我猜这⼏位读者之所以要我说点看法,⼀是因为他们曾读过我于1999年编的《新闻标题制作经验荟萃》(内部⽤书),书中有“⽐喻式标题”、“夸张式标题”的观点。⼆是我在某报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也讲到过运⽤⽐喻、夸张修辞⼿法制作标题。现在“探⽂”说:“不要使⽤”了,如何是好。本不想在刊物上公开与春启同志争鸣,怕伤了朋友的和⽓。但转念⼜⼀想,在我与春启同志接触过程中,觉得他也不是⼩⽓之⼈呀!故就决定借《新闻与写作》刊物“争鸣”⼀⾓,给读者以回复兼与春启同志商榷。
既然是“争鸣”栏⽬的⽂章,相信会通过争辩,是⾮会越辩越清,真理会愈辩愈明的,读者⾃然也就会从中到正确的看法和答案。
“探⽂”反对在新闻标题中使⽤夸张、⽐喻修辞⼿法,其主要理由是:“任何⽐喻都是蹩脚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既然是“蹩脚的”,是“历史”,“任何⽐喻都是⽚⾯的”,“史官记述历史的时候,也绝不会使⽤⽐喻、夸张的⼿法”,因⽽得出的观点就是“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法。实在要使⽤,只能“在⼀些新闻性不强的⽂体⾥,在⼀些⽆关紧要之处,适度地夸张、⽐喻⼀下”。
我个⼈的观点是:“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其理由是:
其⼀,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是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可读性和视觉冲击⼒的需要。
标题是⼀门关系到政治、理论、⽂学、美学、史学、新闻学等多⽅⾯知识的学问,它闪烁着作者与编者的见识和才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新闻界前辈们写新闻,⽆不煞费苦⼼于标题的雕琢。叙事,则层次分明;表情,则情动于衷;说理,则⾔词精辟;论辩,则旗帜鲜明。匠⼼独运的新闻标题,总是熔思想、逻辑、⽂采于⼀炉,许多新闻的内容随着岁⽉的流逝,逐渐被⼈们所淡忘;⽽那些掷地有声的标题,那些画龙点睛、脍炙⼈⼝的标题,却深深扎根在⼈们的记忆之中,甚⾄成为⽣活⾥的座右铭。所以,要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就要不断改进和提⾼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尤其在“读题时代”的今天,运⽤各种修辞⽅式将新闻标题制作得引⼈⼊胜,使读者“⼀见倾⼼”、“⼀曲难忘”,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从⽐喻式标题、夸张式标题本⾝的含义来看,它是符合新闻标题⽂字要准确、鲜明、⽣动和通俗要求的。
所谓⽐喻式标题,它是运⽤⽐喻修辞⽅式制作的标题。其特点是把看起来不相关联⽽⼜存在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连起来,以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深奥、⽣疏的事物。这类标题易于理解,形象⽣动。标题中常⽤的⽐喻有明喻、暗喻、借喻⼏种。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像”、“似”等⽐喻词相联系,如《万盏彩灯夜如昼,迎春花市⼈似潮》,“夜如昼”、“⼈似潮”就是明喻。暗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以“是”、“当作”、“成为”等词语相连接,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如《时间就是⾦钱,效率就是⽣命》。借喻的特点是不说出本体,⽽直接以喻体去代替。如《捉迷藏》,它把两个超级⼤国在核武器和运载⼯具上的军备竞赛,⽐作⼀个要“捉”――发展进攻性远程导弹,另⼀个要“藏”――⽤“挖洞”或发展潜艇等运输⼯具的办法保存核还击⼒量。这个借喻把核竞赛这样⼀个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深⼊浅出地说明⽩了。
还有像《“⽜郎织⼥”得到团聚》、《美国经济“伤风”,引起⼀连串“感冒”》、《乡镇企业不是“唐僧⾁”》等等,都是运⽤⽐喻修辞⽅式制作的成功标题。
所谓夸张式标题,它是运⽤夸张修辞⽅式制作的标题。其特点是有意采⽤夸⼤或缩⼩的⽅法来叙述、描写事物的情态或⾏为。如《春挖⼀只蛹夏少万只蝇》中的“万只蝇”是形容⼀只蛹可能变成苍蝇之多,并
⾮⼀定是“万只”。虽然“⾔过其实”,但读者并不以为你在说假话。因为这是修辞上的铺饰夸张,是出于形象化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述⼀种强烈感情的需要。
还有像《⼀个直冲云霄的中国⼈》(指跳⾼世界纪录创造者朱建华)、《锣⿎震天响,汗⽔⽤⽃量》、《“飞天”凌空――跳⽔姑娘吕伟夺魁记》等等,都是运⽤夸张修辞⼿法制作的成功标题。
以上⽐喻、夸张式标题,并没有像“探⽂”中说的,给读者有什么⽚⾯和不准确的印象,也没有什么词不达意之处,反倒让读者感到鲜明⽣动、通俗易懂,并留下难忘的印象。
标题的夸张,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夸⽽有节”、“饰⽽不诬”。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制作新闻标题同样如此。常见有些标题在制作时,太夸张了,超过了应有的度。某报有⼀篇新闻的标题为:《政策座谈会万⼈瞩⽬》,其正⽂中新闻的内容是讲某个省的某个部门组织了⼀次关于混砂浆(⼀种建材产品)的研讨会。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会议怎么会令万⼈瞩⽬呢?万⼈瞩⽬的意思是表⽰社会上⼤部分⼈关注这件事,这件事应该是社会政治⽣活、经济⽣活、⽂化⽣活中的⼤事件。“万⼈”并不是代表⼀万⼈或数万⼈的概念,⽽是⼈们普遍关注的概念。像每年春天召开的全国⼈⼤、政协两会,还有奥运会、世界杯可以这么说。⼀个内容单⼀、⼜是纯⽣产业务⽅⾯的会议,⽤万⼈瞩⽬显然有些夸⼤其辞,虚张声
势。忌夸张过度,这是制作夸张式标题需要注意的。
其三,从新闻传播效果来看,⽐喻、夸张式标题的传播效果是好的,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和“中国新闻奖”评审专家的青睐和肯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在⾄今已评选出的⼗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中,运⽤⽐喻、夸张修辞⽅式制作的标题,每届都有。在此仅举下列8例为证:
《六百勇⼠⽃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第六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天安门成欢乐海洋》(第⼗⼆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第⼗三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说了“禁语”,砸了饭碗》(第⼗四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前加“法制餐”,在外送“普法饭”》(第⼗五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台账压垮“⼩巷总理”》(第⼗六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车⾸次跨越“世界屋脊”》(第⼗七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六朵⾦花”美,“深闺出嫁”难》(第⼗七届消息⼆等奖的标题)、
以上⽐喻、夸张式标题,都是新闻性很强的消息的标题,是重要新闻的标题,经过读者和专家的检验、评审,它不但没有
像“探⽂”中讲的,引起歧义和不良后果,反⽽深得读者和专家的青睐与厚爱。由此可以看出,⽐喻、夸张式标题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作⽤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不被使⽤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也是⼴⼤读者不希望看到的。
如果笔者的上述看法还不具有权威性,不⾜以说服⼈的话,那么下⾯让我们来听听我单位的同事――博⼠⽣导师、著名编辑学教育权威专家郑兴东教授和新闻史学泰⽃、博⼠⽣导师⽅汉奇教授――他们对新闻标题是否可以使⽤⽐喻、夸张修辞⼿法制题的看法。下⾯是他们⼆位在接受笔者电话访问时对我讲的话。
郑兴东教授说:⽐喻、夸张仅是⼀种修辞⽅式,⽬的是为了增强标题的吸引⼒、感染⼒。⽐喻、夸张的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和⼈为编造的。⽐喻、夸张的内容⼀定是常识范围内的,是约定俗成的,是适度的,是能使标题产⽣美感的。⽐如说“⼼⽐天⾼”、“⼉童像花朵”、“不浪费⼀滴⽔”、“不浪费⼀粒粮⾷”等,这些⽐喻和夸张,谁都能懂得,谁都能理解,它不会被⼈所误解,也不会产⽣歧义。只要不丑化,⽆恶意,不以⽂害意,⽐喻、夸张修辞⼿法在标题制作中完全可以使⽤。
⽅汉奇教授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的说法没有错,但反映历史可以有多种⽅法,运⽤⽂学⼿段
来反映历史,就是其中的⼀种⽅法。司马迁写的《史记》,就是运⽤⽂学语⾔来反映历史的。《史记》中不乏对⽐喻、夸张修辞⼿法的使⽤。读者是透过⽂学语⾔的表现来考察历史的。问题的关键是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就⾏,不歪曲历史就可以。⽐喻、夸张的修辞⼿法,只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包装⽽已。经过包装后⾥头的东西⼀定要货真价实,新闻的信息是真实的,是实打实的。新闻标题要新颖,要吸引⼈的眼球,它必然要包装。要包装就离不开⽐喻、夸张等修辞⼿法,否则,就⽆法包装了,标题就⽆艺术性可⾔,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视觉冲击⼒了。标题还有实题与虚题之分,虚题显然是需要包装的,需要运⽤⽐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来制作的。
以上观点和看法,不知读者是否满意,也不知春启同志是否同意。如还有更好的说法,欢迎继续争鸣并赐教。
(作者为中国⼈民⼤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一曲难忘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