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传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在这学期选修的音乐鉴赏课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不少音律方面的知识还给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更是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一曲难忘》的电影,这部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影片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粗陋,但是它的故事依然深深打动了我,带我领略了一位音乐家,一位爱国者——肖邦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少年时的肖邦已经初露头角,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在一次聚会中,他公然拒绝为沙皇的手下演奏,震惊四座。之后他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逃亡巴黎,结识了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肖邦以他高超的钢琴技巧折服了众人,其间,他也认识了那位终将影响他一生的女子,年轻的女作家乔治·桑,两人的爱情逐渐开花结果,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
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然而,肖邦到底是肖邦,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并没有因为时间而磨灭。沙俄对波兰的蹂躏让肖邦痛苦交加,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为波兰革命筹款,并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超负荷的演出最终催跨了这位伟人的身体,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乔治·桑却拒绝了,只有李斯特在他的床畔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本片虽然有些戏说的成分,但毫不影响观众感受这位音乐家的伟大,音乐与爱国的情怀都是不分国界的。这部电影最打动人之处便是肖邦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他与乔治·桑之间的爱情。即便身在国外,他依然没有忘记在祖国的那些饱受摧残的同胞,幼年时沙俄对波兰的侵略便已经深深烙入他的内心,也让他饱受心灵的折磨,这些痛苦也或多或少的映入了他的作品之中,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他的波兰舞曲更是反映出了波兰的
民族情怀,坚毅果敢的侠骨总是与对爱人全身心的奉献柔情紧密结合。此外,他与乔治·桑之间的感情也为人津津乐道,虽然两个人没能走到最后,乔治·桑对肖邦的爱国情谊也无法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乔治·桑确实为肖邦的创作提供的温床,肖邦那些传世的名作大多是在两人交往的时期所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成就了彼此。 《一曲难忘》为我们揭开了肖邦传奇的人生,他以音乐为骨架,以爱国的情操为血肉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为了自由的高声呐喊。篇2:战地钢琴师 观后感
《钢琴师》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撰写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幸存者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传记。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邃和不规则中思索《钢琴家》的主题。反复想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表达波兰人反抗外敌侵略的作品。它在影片中的出现,是否是刻意用来表现主题。尽管屠杀是荒谬的,可是一切只能那么周密,在似乎匮乏人性的行为背后,是对人性的熟稔。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基调的描摹,是对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的深刻的静观。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而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 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
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 他。”人能理智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波动,能反思,不失是一种美德。 本作的音乐我知道的仅仅只有那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一般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在这首叙事曲中肖邦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并具有史诗般的气概,但没有写实性的写。乐曲的序奏具有叙事诗的意境,就像是立陶宛老人在拨动琴弦边叙述边唱歌,以启发华伦洛德的爱国意识,乐曲的最后仿佛是在描写华伦洛德慷慨就义,以个人的牺牲换取祖国的利。舒曼十分推崇这首曲子,他说这首乐曲“是肖邦最粗犷而又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乐曲采用自由奏鸣曲式写成。具有庄重的宣叙调特点的8小节序奏之后,第一主题不断地增强悲剧彩,第二主题则发展成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以至在第二主题再现时,绝然不同于呈示部那抒情温柔的形象,已成长为成熟的、誓为祖国雪耻的英雄形象了。乐曲的尾声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结尾是悲壮的,象征着华伦洛德为国壮烈捐躯的英雄气概。
在肖邦的音乐中,旋律是他最主要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即使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最富戏剧性,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激动人心的力量仍然来自旋律。
如上文所言,影片里的钢琴曲尽管只出现了四次,但是每一次的出现都恰好是剧情和钢琴家情感纷繁交杂之时。我很难说这是刻意的安排,因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毫无做作。就像在他指尖下流淌的音乐。
最后,不管是影片本身还是它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篇3:《一曲难忘》观后感 爱之于人,一曲难忘
曾经,音乐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名词,一种神秘高深的伟人。他不仅能用手下的音符表达感情,还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不了解这些人,仅仅一个陌生的聆听者,我的感受除了高深就是遥远。
在这学期中,我校选课上刘老师让我对音乐家的感受彻底颠覆。我跟随着她一起欣赏了很多音乐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一曲难忘》,它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音乐家感情生活的一路变化更是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一曲难忘》是一部讲述肖邦的音乐电影。描写在19世纪
一曲难忘 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
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经历。
一、偏执的爱 在我看来,乔治·桑对肖邦的爱是偏执的,她让我想起最近一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倪妮饰演的角喵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能给人压迫和窒息的感觉,这样的爱很深沉但也偏执。
乔治·桑在公众眼中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双手插在裤袋里潇洒飒爽;她那么清高孤傲,厌恶浮华虚伪。但是在个人
的感情中,她还是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强大的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压这肖邦。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甚至对于爱人想要开演唱会的爱国情感都严词否定时。这一切的一切是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它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谁能说乔治·桑不爱肖邦,我认为她很爱肖邦,只是她把自己的个性在感情中发挥的过了头,不懂得去了解,去放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人的事情”,她从来都不懂肖邦的世界,仿佛也从来没有欲望去了解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而肖邦对于这么强烈的爱表现出的就是尽力接受和顺从,对老师的拒绝,对国家的犹豫,对自己热爱的演奏钢琴事业的放弃我认为是肖邦在这段感情中最后悔的地方。
乔治·桑以历史的眼光一方面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这样的爱来的热烈却也偏执,让人不知所措。
二、请你原谅我
我很清楚的记得,肖邦在病重的时候想见乔治·桑一面,当通报
的人对乔治·桑说出这句话时,她猛地坐起了身子,能看出她对肖邦的爱还存在,她还关心
她。可是也许是她这个女人独有的尊严和个性,让她拒绝了肖邦的请求。
没有人知道乔治·桑在肖邦死后会有怎么样的触动,但我觉得,一个女人只要有付出感情的过程,无论性格多么强势心中隐隐的触动还是有的,不能不说肖邦肺病的加重与和她一起在小岛上的生活没有关系,聪明如她的女人,必然心里也清楚这个因果。所以,乔·治桑要说“请你原谅我,原谅我的固执和偏执。原谅我不会表达爱,原谅我是那么的自我,原谅我没有见你最后一面”。当然肖邦也要说句:“请你原谅我,原谅我面对你的爱手足无措只能顺从,原谅我没有办法答应你的要求,原谅我也是一个爱自己的我”。 后记:
影片常常能给人生活的启示,音乐家的感情生活往往比普通人更丰富炽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感悟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是老师开这门校选课的初衷,也许看部电影不能让我们多么有知识,电影和课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解也是有限的,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给我们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的想法都能聚集在我们的人生中使得我们日后在做决定时,可以有所参照。篇4:读后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