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难句鉴赏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看视频绿屏“乌台诗案”长寿名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苏轼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此文底蕴丰厚、意味深长,下面对其难解句段略作探讨鉴赏。
这个句子本身的意思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它与整段的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这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客”回答“苏子”的问话:“何为其然也?”而结论则是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哀吾生之须臾”。前面的话都是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不在了,可见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见人生短暂,这些都好理解。问题是“况吾与子”这个句子是怎样表现“人生短暂”这个意思的呢?
“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江渚的广大反衬渔樵者的渺小,点出“吾与子”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侣鱼虾而友麋鹿”,用了拟人的手法,以鱼虾和麋鹿的繁多衬托人的平凡。更进一步的是,“客”看到了鱼虾、麋鹿,蓦然感到人和这些动物无甚区别,同生同灭于苍茫天地间,
彼此都茫然地生存在这个世界里,这就更点出了人渺小得如尘埃般微不足道。“驾一叶之扁舟”,这里,江面万顷无垠,天地乃至宇宙浩瀚无穷,舟之飘摇、孤独而渺小便被生动地点染出来。舟尚且如此,又何况舟中之人呢?“举匏樽以相属”,这是写舟中之人的行动。他们饮酒相劝,怡然自得,殊不知须臾就要灰飞烟灭,呜呼,人生苦短,悲夫!
总之,这几个句子都是以阔大的背景凸显出人的微不足道,就像天地间的蜉蝣和沧海里的一粟。从而引出下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个句子的前半句不好理解。从句间关系看,应该是因果关系。那么上句应该是下句的原因。这就要弄清楚“骤得”是什么意思,以及“什么”手开头的成语不可骤得。从上文看,“客”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又羡慕长江的无穷。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像长江一样“无穷”。因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便是迅雷离线空间“客”的这种理想的具体体现了。但是,“挟飞仙”“抱明月”这是很难实现的,故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由此可知,“骤得”是轻易得到的意思(“骤”,字典中有“双学位和第二学位突然”这一义项,而“轻易”正由此引申而来)。那么课本的注释“数得,即多有所得”就欠准确。综上分析,“知不可乎骤得”的意思就是“知道同仙人一起遨游,像明月那样长存的愿
望不能轻易实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