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优秀)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1
    小棒被打翻了以后……
    那是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堂课。课前,我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小棒,意图让每个小组在摆出的三角形中能够出现锐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情况,进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把一大端小棒拿住教室的途中,一位学生把我盛小棒的盒子给打翻了,原本三根一组的小棒彻底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在小棒落地的一刹那也同时被打乱了。不得已,我及时改变了教学策略,想不到这一改变竟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先看以下两个情境:
  情境一:(三角形的概念)
  1、媒体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直观感知。
  2、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你能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吗?
  生: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生个小组商量一下,需要多少根小棒,然后派个代表到老师地方领小棒。
  (学生领到小棒后开始各自拼摆三角形)
  3、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想必你们都已经摆出三角形了。谁愿意把摆出的三角形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纷纷把自己摆出的三角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随便用几根小棒就摆出了这么多形状各样、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他同学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看法吗?
  生1:我认为④、⑤不是三角形,它出头了。
  师:你的意思是三角形要像①、②、③一样,不能出头,对吗?
  生1:对。
  生2:我不同意,因为它中间部分就是三角形。
  生1:中间部分是三角形,但出头部分算什么呢?
  生2:老师要求我们摆出三角形,出不出头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明白了,如果不算出头部分,也是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三角形。但整个图形能不能算是三角形呢?
  生2:(不好意思)不能算。
  师:(指名摆④、⑤的学生):你们摆的时候为什么让它出头呢?不出头行吗?
  生:不行,因为其中两根小棒太短了,合起来还不如另一根长。
  师:喔,是这样。这么说,要摆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要怎样选择?
  生:其中两根的长度合起来要比第三个长,才能摆得成三角形。教学故事
  师:讲得不错!看来,摆三角形也是大有学问。那么你们认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呢?
  师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概念。
  情境二:(三角形的分类)
  由于是小棒是随意分组,有些小组摆出的三角形种类不全,这对三角形的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摆了三角形,现在能不能发挥一下小组的优势,摆出一些其它不同的三角形吗?
  学生受到教师启发,小组内通过交换小棒,摆出了很多三角形,而且有组小棒之间的不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三角形。
  师: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能不能研究每个三角形有着怎样的特征?
  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三角形的特征作出必要的记录)
  很快有小组有了新的发现。
  生1:老师,我们发现三角形的情况只有三种:2个锐角1个直角,两个锐角1个钝角,三个锐角。
  生2:我们不管哪个三角形至少都有2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
  说实话,在课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节课会上成这样子,我在被学生那种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敏锐的观察所感动之余,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发了深深地思索:
  一、课堂教学不再是精心设计的“教案剧”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倾向,使我们的课堂长期演绎着一场场“精彩”的教案剧: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
亦步亦趋;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是一旦出现“意外”,教师常常举手玩措,黯然收场。
  在这节课中,课前的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采用摆小棒的方式,而且小棒的长短都预先进行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摆出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在小棒被打翻之后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