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李沛廉
(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及历史学系,中国 香港 999077)
摘 要:杜甫晚年居于两湖,笔耕不辍。从《暮归》及《江汉》的字里行间可见,虽然他仍对政治抱高度关注,遣词却明显较消极,不复有壮游时期写《望岳》时的自信。《杜诗详注》《读杜心解》及《杜诗镜铨》,均对杜甫写《暮归》《江汉》时的生活情况、创作心态,作出比较详细的注解。杜甫一直未受朝廷重用,心生失望;又眼见唐室内忧外患交加,担心国家与百姓的安危。故此,杜甫的两湖诗时常流露感伤老病、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键词:杜甫;两湖诗;个人感慨;政治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9)05-0096-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9.05.24
收稿日期:2019-09-08
作者简介:李沛廉,女,广东佛山人,中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及明清文学。
杜甫一直心系天下,这可从他“诗圣”的称号窥见一二,其诗作大多流露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戊申正月,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夔州,出峡前往江陵,开展了在湖北、湖南的晚年生活。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庚戌秋,舟下荆楚,旅殡岳阳,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居于两湖的短短两年,曾辗转江陵、公安、潭州等地,期间依然笔耕不辍。今就杜甫两首两湖诗——《暮归》、《江汉》的用字用词,并辅以其一首壮游诗《望岳》作比较,分析杜甫居于两湖时的个人感慨及政治情怀。
一、《暮归》折射的个人感慨及政治情怀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 [1]19
。
下文将讨论杜甫在湖北公安写的《暮归》: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
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2]4 《杜诗详注》:“梁权道编在大历三年,按是年暮秋,在公安作。”[2]4
浦起龙《读杜心解》:“公安诗。”[3]677
《暮归》乃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秋居公安时作的七言律诗。诗中的意境寂寥,前四句道出夜幕降临,极目尽是寥落之景:一路上,白鹤在梧桐树上栖息,耳际萦绕打更声和乌啼声;步入家门时,伴随杜甫的只有天上皎洁的月亮,而妇女望归人的捣衣声声入耳,场面孤清。
仇兆鳌引梁鲍泉《秋日诗》注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露已成霜,楸梧半欲黄。”[2]4
(仇注有误,应为“梧楸半欲黄”。)此说明因为秋至,碧绿的梧桐逐渐枯黄,而天气也已转凉,秋霜浓重。《杜诗详注》:“‘客子’,自谓。”
[2]4
自谓“客
子”的杜甫只身飘泊,在异乡独看孤月,而又听见邻家的砧杵声,不免勾起他的思乡之情;秋风来袭,更为杜甫的处境平添一分凄凉。诗的后四句,写杜甫欲离开之意,却因为经济条件不许可,以及顾虑到北方烽火连天,只好滞留公安,日复一日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惆怅不已。
《读杜心解》引张衡《四愁诗》注第五句“南渡桂水阙舟楫”:“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3]677
张衡的《四愁诗》以美人喻君子,以
“水深”等阻碍喻小人;困难重重,寻美人不遇,指小人得志,感慨东汉朝政日坏。浦起龙引《四愁诗》作注,应是因为张衡和杜甫的处境相似——二人都对朝廷心生失望,也均未能如愿受朝廷重用。然而,笔者认为杜甫比张衡所承受的苦痛多出太多——张衡只是不忿朝廷中小人当道,而杜甫面对同样情况而潦倒落泊之馀,更因为国家战乱频仍而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V ol.21 No.5 Oct .2019
第21卷第5期 2019年10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杜诗详注》《杜诗镜铨》均引《通鉴》注第六句“北归秦川多鼓鼙”:“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复寇灵邠,京师戒严。邠去京师不满四百里。”[2]4吐蕃于唐肃宗宝应二年(764)及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已先后攻陷凉州、甘州及肃州,于大历三年(768)八月再出兵侵犯灵州及接近京师的邠州[4]134,难免令心怀天下的杜甫担忧:他一方面忧虑国家战败,改朝换代;另一方面则担心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杜诗详注》:“上四,暮归见闻之景;下四,暮归流落之感。……黄生注:朝出于斯,暮归于斯,南渡不可,北归不能。年老客居失意,可胜道哉。起一复字,结一还字,见日日如是,皆无可奈何之词。”[2]4引王嗣奭《杜臆》注:“阙舟楫,无钱雇船;多鼓鼙,吐蕃为寇;杖藜看云,可谓安时而处顺者。”[2]4此诗透析出杜甫在湖北公安客居时的生活状况:生活贫困,想南渡却因囊中空虚,没法雇舟,想北归又因北方烽烟四起而不得不打消念头,身不由己。杜甫既不能南渡,又无法北归,只好留在公安过日子。虽然,他仍关注政事,但他已步入暮年,经年的不幸遭遇亦使他心力交瘁,对为政之事可谓有心无力。
《读杜心解》:“栖止不定,发为无聊之感……结语见去志。”[3]677笔者不认同浦起龙“结语见去志”的说法。笔者认为,杜甫初时确有去意,打算南渡或北归,但他在认清“阙舟楫”“多鼓鼙”的现实后,深明留在公安是他的唯一选择,所以不如听天由命。诗中“复”“还”等用字,显示出杜甫对于其在公安日复一日的生活,感到枯燥乏味;然而,结尾“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一句,则透露了杜甫已经学会接受现实。尽管杜甫因其暮年潦倒、壮志未酬,确是心有不甘,但从他拿着拐杖看云卷云舒之举,可见他已经尽量将心态放平,随遇而安。
二、《江汉》折射的个人感慨及政治情怀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己酉正月,从岳州前往潭州。未几,再前往衡州。夏天时,杜甫因畏热而复回潭州[5]115。下文将讨论一首其在湖南潭州写的诗: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2]13
《杜诗详注》:“旧编在䕫州,今依蔡氏入在湖南诗内,与下首‘江汉山重阻’为同时之作,盖大历四年秋也。”[2]13《江汉》乃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居潭州时作的五言律诗。《杜诗详注》:“此身滞江汉而有感也。”[2]13《杜诗镜铨》:“杜诗言江汉有二:未出峡以前,所谓江汉者,乃西汉之水注于涪江,如∶‘江汉忽同流’、无由出江汉是也;既出峡以后,所谓江汉者,乃东流之水入于长江,如‘江汉思归客’,及‘江汉山重阻’是也。”[6]935《读杜心解》: “汉水入江,在今汉阳府界,江陵之东境也。溯汉而上,可达长安。”[3]577杜甫“滞江汉”,原因可从前文对《暮归》的分析而知:杜甫因为经济拮据而未能雇舟,故滞留江汉。
《杜诗详注》:“思归之旅客,乃当世一腐儒,自嘲亦复自负。黄生注:世不见用,而心常忧国,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2]13《杜诗镜铨》注第二句“乾坤一腐儒”:“陈后山云:言乾坤之大,腐儒无所寄其
身。”[6]935杜甫惦念长安却又不能归,深思为何自己会落得如斯田地,左思右想,终于得到一个结论——因为自己是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儒士啊。杜甫曾在官场打滚,绝不与阿谀奉承的奸臣同流合污,特立独行,不幸因此受到小人排挤。他庸碌大半生,饱经风霜,却未曾促成任何有利民生的法令政策。从“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两句可见,杜甫其实十分渴望回到魂牵梦萦的长安,但他自觉年迈,恐怕是北归无望了。他曾有气馁的时候——自己一生奉儒,究竟得到了甚么?看看自己的境况,餐风饮露、穷困潦倒;反观,一些无德之人,无法无天,却身居高位、腰缠万贯。杜甫对于此等不公,固然是痛心疾首,但他自谓“腐儒”,表示他不忘初心,将继续秉持儒家宗旨行事,永不改变以民为本的信念。杜甫之所以热衷于入仕为官,一心是为了造福百姓,而非追逐功名利禄;如果要干失德之事才能身居要职,岂不是本末倒置?杜甫多年来克尽己任,虽然不受朝廷重用,于仕途屡屡失意,但他作为一位儒士,问心无愧。
《杜诗详注》:“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杜诗五律有情景相融,不能区别者,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是也。”[2]13《杜诗镜铨》引陶渊
·97·
明《咏贫士》其一注第三句“片云天共远”:“亦取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意。”[6]935杨伦引陶渊明《咏贫士》其一注杜甫《江汉》,应是因为陶、杜有相通的地方——二人同样有感尘世之大,竟没
有让他们安生立命的归宿,只能孤芳自赏。相比之下,杜甫的心情似乎比陶渊明更为复杂:陶渊明厌倦官场,感慨知音难求,因此他隐居田园,安贫守志,只求逍遥,对俗世不再留恋;杜甫则始终放不下报效国家的夙愿,无时无刻都想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终有一天会受到皇帝的赏识,获得官职,此后克尽己任,以救苍生之苦。可惜,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杜甫的一片丹心显然没有被珍视,他只能望着“片云孤月”独自神伤——他就似孤月,孤苦无依,也像残云,被风愈吹愈散,离如天恢宏的朝廷愈来愈远。
《杜诗详注》引王嗣奭《杜臆》注第五句“落日心犹壮”:“楚邱先生对孟尝君曰:‘决嫌疑,定犹豫,吾始壮矣,何老之有?’即所云日暮而心犹壮也。”[2]13《杜诗镜铨》:“落日喻言暮景。”[6]935《读杜心解》:“黄生曰:有病此诗‘日’‘月’并见者,不知‘落日’乃借喻暮齿。”[3]577杜甫写“日”“月”,非写日月同辉,而是写“落日”与“孤月”,自比年老孤独也。杜甫知道自己暮齿已临,但仍保有壮志,即使面对飒飒秋风,也觉得自己的病快康复了。《杜诗详注》:“心壮病苏,见腐儒之智可用,故以老马自方。老马之智可用,出《韩非子》。周甸曰:‘不必取长,途取其智而不取其力。’”[2]13《读杜心解》:“《韩非子》:老马之智可用。”[3]577“老马识途”的典故,反映出老马仍然有为,有时甚至比壮马更为优胜,因为老马有的是经验,能引领主人到出路。杜甫以老马自况——虽然自己已步入暮年,但其报效朝廷之心尚未磨灭;最重要的是,他不只“心犹壮”,更是“病欲苏”,有心有力,能够胜任要职。
《杜诗详注》:“远注:全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意。”[2]13《杜诗镜铨》引韩婴《韩诗外传》注第七、八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叹曰:少尽其力,
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赎之。公自伤为国老臣而不见收恤,故云。旧注引韩非子未合。”[6]935另,笔者以为杨伦“旧注引韩非子未合”一说有误。仇兆鳌与浦起龙所引的是“老马识途”之典故,乃与齐桓公、管仲有关,确是出于《韩非子》;至于杨伦所引的典故,则是关于田子方赎老马的故事,出自《韩诗外传》。然而,两者并无冲突,同样带出“优待老马”之意,均可用以注杜甫《江汉》之“老马”。《读杜心解》:“结联云云,寓不应远弃万里意。”[3]577像杜甫如此忠君爱国、才德兼备的人,的确是世间罕有,乃难能可贵的栋梁之材。杜甫一直深信,如果有机会让他实践政治抱负,必然可改善民生,人人安居乐业。直到晚年,杜甫仍在等这个机会,因为他的才智犹存,初心始终未改。但是,杜甫不免会想,自己真能等到这个机会吗?杜甫正值壮年时,并没有遇到他的“伯乐”;现在老病同临,难道又会遇到赏识老马之智的管仲,或是善待老马的田子方吗?经过多年的宦海浮沉,杜甫深明自己能再入官场的机会很渺茫。连走不快的老马亦有它的知音,或受重用,或被供养;而老病的杜甫就算志气再大,能回朝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
三、以壮游时期的《望岳》探讨杜甫的心态变化
以下是一首杜甫在壮游时期写的五言古诗,笔者试以此剖析杜甫步入晚年的心态变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51
黄鹤注:“按公《壮游》诗云:‘忤下考功第,放荡齐赵间’,乃在开元二十四年后,当是其时作。”[8]74杜甫当时只有二十四岁左右,这首诗洋溢着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还有他那大到无法遮掩的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么自信的宣言啊!杜甫远大的志向就似泰山般雄伟:以后我要登上最高峰,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实现我的理想。曾几何时,杜甫也是个乐观的青年,他“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看见万里云彩,心头就会泛起异样的激动;望到归巢之鸟,情不自禁,望眼欲穿。
年青时的杜甫,恨不得游历四方,将天下之美景尽收眼底,对未来充满热情与盼望。究竟是什么令杜甫在晚年变得如此郁郁寡欢?是经历,是命运,把当年活泼开朗的他慢慢消磨。
·98·
杜甫大半生为国鞠躬尽瘁,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得到的只有满腹心酸。自命不凡,却无人赏识,屡遭排挤;穷途末路,曾试过乞食,饱受白眼,尝尽世态炎凉。最令他痛心的是,国家面临外忧内患,寇盗侵犯愈发猖獗,自己却爱莫能助。杜甫居于两湖时,国家已是战火连天,全国黎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唐
室步步走向灭亡,最终受苦的无疑是天下百姓,就怕是兵荒马乱,尸横遍野,触目惊心。每想及此,杜甫无论是看见“霜黄碧梧白鹤栖”“片云孤月”“落日”,抑或是听见“城上击柝”“乌啼”“捣练”声,都提不起劲,诗中描摹之处都尽染沉积多年的愁绪。
四、结论
杜甫因一直未受朝廷重用,对唐室心生失望;他眼见国家在安史之乱(755)后元气大伤,外敌如吐蕃又侵袭日繁,深感唐朝总有一天会灭亡,一直担心百姓的安危。杜甫晚年居于两湖,期间仍然笔耕不辍。参考《暮归》及《江汉》的遣词用字可知,杜甫仍然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其心态却显然较其写《望岳》时消极,“哀民生之多艰”变成了其两湖诗的主旋律。
总括而言,杜甫的两湖诗时常流露感伤老病、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感慨和情怀。杜甫至死(公元770年)仍未能如愿回朝当官报国,而唐朝亦在(907年)覆亡。唐朝的灭亡乃内忧外患到达顶点所致,由此观之,杜甫在两湖诗中表现的忧虑可谓极具先见之明。
参考文献:
[1]朱鹤龄,韩成武.杜工部诗集辑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2]仇兆鳌.杜诗详注(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吕一燃,马大正,邢玉林.中国边疆史地论集[M]. 哈尔滨:黑龙江敎育出版社,1991.
[5]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第1卷)[M].北京: 新华书局,1955.
[6]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杜甫之死[7]浦起龙.读杜心解(第31卷)[M].台中:大同书局, 1974.
[8]蔡志超.杜诗旧注考据补证[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责任编辑:郭杏芳]
On Du Fu’s Personal Feelings & Political Concerns
from His Poems Written in Hunan and Hubei
Li Peil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History,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999077 China)Ab
stract: Du Fu had lived in Hunan and Hubei for a long time in his later years. He continued writing poems at that time. From the words used in his poems—“Mu Gui” and “Jiang Han”, we could discover that although Du Fu still paid a lot of concerns on politics, the words he used in the poems were obviously more negative than the words he used in “Wang Yue”. Du Fu in his old age was not confident as he was young, which is because Du Fu was fully disappointed due to not be held in regard by the government for years. He also worried about the safety of country and nationals because his country was fac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iculties in the meantime. Therefore, his poems written in Hunan and Hubei show the feelings of sadness caused by his diseases and old age, being frustrated for all his talent and worried about his country’s safety.
Key words: Du Fu; Poems written in Hunan and Hubei; Personal feelings; Political concerns
·9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