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师:
⼤家好!
今天我要进⾏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7个⽅⾯展开。
⼀、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程的核⼼理念⼀切为了每⼀位学⽣的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切以学⽣为本,让学⽣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每⼀位学⽣,让每⼀位学⽣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运动学校专⽤教材第⼀册第⼀单元第⼀课。这是⼀篇精读课⽂。作者是有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与榕树相关的种种往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章主旨。⼆、掌握获取和选择材料的⽅法。
《故乡的榕树》是⼀篇触景⽣情、寄情于物的思乡怀旧的散⽂,不脱离散⽂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选材⾃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句、关键句⼊⼿,⽐如课⽂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主旨的关键。我认为《故乡的榕树》⼀⽂,
⼆、说教学⽬标
根据散⽂“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及⼤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
根据本课的⽂体特征及⼤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
1 知识与能⼒:学会抓住⽂章线索,理清⽂章思路的阅读⽅法。
2 过程与⽅法:学习⽂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1、知识与能⼒:学会抓住⽂章线索,理清⽂章思路的阅读⽅法。
2、过程与⽅法:了解散⽂“形散⽽神不散”的⽂体特征及本⽂寄情于物的写作⼿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章表现出来的⼈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本⽂的教学重点有⼆:
⼀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是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与事,体会作者的真挚⽽悠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的难点是品味绘声绘⾊、饱含感情的诗化语⾔。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定法。任何⼀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单⼀的教学⽅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我选择采⽤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愉快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讲本课设计为五个步骤,两个课时完成。
1、导⼊新课:
我打算由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导⼊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知新,使学⽣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使学⽣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的求知欲望。
我打算这样导⼊:
我们知道,“思乡怀旧”可以说是⼀种永恒的主题了,⾃古及今,不知道有多少⾚⼦抒发过。
李⽩曾经留下脍炙⼈⼝的“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是故乡明”等等等等,可见⽆论东西南北,只要有游⼦,就有乡愁。
今天,我们的新课也是跟乡愁有关,作者黄河浪虽然写的是⼀个⽼题材,但是今天读它,仍然会有⼀种清新的感觉、优美的感觉。作者是如何⽤他那⽣花的妙笔把我们引进了美的王国,让我们获得了醇厚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起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取领略⼀番吧。
2、知识积累:记⼀记
3、整体感知阶段:想⼀想
这部分我打算让学⽣通过⾃读,思考:
1、根据课⽂的标题,可以推测出作者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2、根据作者的⽣平,可以推测出他会以怎样的⼼情来写?
3课⽂写了哪些地⽅的榕树?据此可以将⽂章分为⼏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怎么过渡的?
4、讨论探究阶段:理⼀理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问题。
第⼀,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和事情?
第⼆,第⼆,作者思念故乡,为什么不直接写故乡的⼈和事,⽽着笔写榕树?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我再引导学⽣总结本⽂两个重要的写作特⾊,
⼀是作者回忆了⼀系列不同的⼈和事,所有这⼀切由榕树贯穿起来,体现了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是“⼀切景语皆情语”,榕树是情感的载体,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5、真挚悠长:品⼀品
6、拓展延伸阶段:赏⼀赏
配乐、展⽰课外阅读⽂本余光中的《乡愁》,并从内容、情感和表现⼿法等不同⽅⾯与课⽂作⽐较,
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较阅读,强化学⽣对本⽂借物抒情写法的认识。另外展⽰阅读《虞美⼈》、《天净沙.秋思》席慕容的《乡愁》等体味浓浓思乡情。
7、课堂⼩结
对这两课时所讲的课⽂内容进⾏总结。⽂章以榕树为中⼼贯穿全⽂,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情,都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8、板书设计:
我⽐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教材情况分析:
1.本⽂语⾔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段朗诵,不宜全⽂诵读。(读⼀遍需近20分钟)
2.本⽂⽤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理解。
⼆、学⽣情况分析:
⾼⼀学⽣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章很美,但他们⾃⼰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意在启迪如何以我⼿写我情。
三、教学⽬标
1.理解⽂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2.理解⽂章组材特点:(物→事→情)3.品味⽂章语⾔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2.投影胶⽚等3.⼀课时
教学过程:
⼀、导⼊(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常见的主题。⼈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如萧乾的友⼈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有⼀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物上;⾹港作家黄河浪,因为⽣于榕树之乡福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思涌动,写下本⽂呢?请⼤家⼀起从第5节浏览⾄第10节。
⼆、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奇;另⼀棵树也为农⼈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的赐予传达者,农⼈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这部分回忆⽚段犹如⼀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
C此外,榕树在⽂章结构⽅⾯也起了重要作⽤。请看课⽂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2.1—2节的序幕⾥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个特写镜头。这⼀节⾥“迷濛的烟⽔,苍茫的⼭”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镜头,注意⼀下句⼦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遍。《弯弯的⽉亮》写忆中故乡,语⾔与本⽂有异曲同⼯之妙。⼤家⼀起欣赏⼀下。(放歌曲,放投影胶⽚:“歌词”)5.为什么不说“记忆⾥的故事”象天上星星⼀样多,⽽说“象榕树的叶⼦⼀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6.这句话起什么作⽤?明确:开启下⽂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8.总结:本⽂是由眼前树⽽引
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遥远,后者为下⽂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以分镜头的⽅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
四、学习过本⽂后,你有什么作⽂⽅⾯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式结构全⽂。
3.类于顶针格的语⾔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物,有真切动⼈的效果。
五、作业课后请仿照本⽂,写⼀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
⼀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般功⽤奇:爱⼼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特殊劳⼈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胶⽚⼆胶⽚三
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
忆中树组材(插叙⽅式)
容量很⼤,开合⾃如
特写镜头,⼴⾓镜头语⾔(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乡愁席慕容
(细腻描写)
真切动⼈如在⽬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我有⼀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的。我以为⼗分不妥。a.《乡愁》与本⽂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息。市⼀中的曹德⼭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港回归指⽇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样会怀乡的。
②长⽂如何短教?本⽂很长,读⼀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
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下即可。我在市⼀中上这节⽐赛课时,只⽤⼀节课不仅教完全⽂,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想处,还让学⽣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如《弯弯的⽉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致。b.可以对⼀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给⼈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句,效果⽴即⼤减。
④结构上,此类⽂章有⼀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神不散。
⑤⽂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
⑥先在⼴⾓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传说皆奇的⽼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写共同功⽤时,⼜先写⼀般功⽤:众⼈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般;细部感觉则从⼀般→特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