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联考作文“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试题由材料、驱动任务语和要求语三部分组成。
三则材料紧扣时代热点。材料一通过关键词“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三个“具有”等,可以看出谈的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对此要有高度文化自信。材料二共两句话。第一句通过阿尔文博士的名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出此句是说孔子智慧在当下的价值;材料二通过列举数字阐明孔子学院遍及世界。材料三是某地开展的关于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的青少年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
综上,三则材料分别从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孔子智慧的国际影响、当下中国青少年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三个方面提供背景情境材料。
任务驱动语要求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联想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文体要求明确。要求语里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具体要求都非常明确。
学生要紧扣三则材料,体现自己的思考,具体行文时可以先抛出材料三的问题,然后确立观点,围绕材料一、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呼吁青少年应增强文化自信,并自觉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也可以先确立观点,紧扣材料一、二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进而批驳材料三中的青少年的错误认识,提出正确做法。注意语言公正平和,不偏激,不傲慢。
行文要注意用准关键词“传统文化”而非“文化”,综合使用三则材料而不可忽视任何一则甚至多则材料单薄论述,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尤其是要有丰富的可读性的论据而不能一味空谈。材料设置上,审题难度较小,思维和语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行文思路架构清晰、深刻,语言尽量充满情感、诗意、情怀等,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青年的家国认同和文化自信,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冷冰冰的空喊。
【作文问题】
1. 写作时,部分同学偷换话题。将“传统文化”代之“中华文化”“文化”“文明”等词语。
2. 写作时,部分同学不能兼顾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偏重某一个材料,内容不全面。
3. 个别同学在论证时缺少事例论据,论证思路不清晰。
【优秀作文】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庄子养生主》中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之,不知其尽也。古时的柴火或已烧尽,但古代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火种仍在忽闪着光芒,等待着一代一代的青年人去守护与传扬。
我国领导人说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却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更应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古代文化智慧的光芒不湮没于时代长河。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在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播种。”传统文化的守护绝不是照搬,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且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她不只埋头于倾耳聆听壁画缓缓泻出的历史,更以“数字敦煌”将飞天舞姿展现于世人眼前。“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再看叶嘉莹一生拥绕着古典诗词的烛光,使得诗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铺开
诗词的画卷,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现代与古时结合起来,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诚然,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眼界囿于国家,而应将中华文化的星火散播到世界各地,文化的互通互融方能得到彼此间文化的尊重。看如今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和而不同“理念的惠及全球,这不仅显示着文化的繁荣,更体现着大国的气度与温度。
相反,对于当今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体,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这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亨利梭罗曾言:“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以青春之自我,弘扬传统文化其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青春之社会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我们的机遇,亦是责任。只有我们提起古文化之椽笔,试时代之新茶,以文化为笔,时代为墨,又何惧历史之火种灭在时代的长河呢?
托尔斯泰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向前走。点燃心中炬火,传承文化光芒,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简评】文章紧扣材料立意,观点明确。然后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角度先谈要将其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又谈不囿于国家,走向世界,最后反观现实,提出做法,论证层次清晰,有逻辑性。论据上使用名言、事例,比较丰富,语言流畅有文采。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以文化认同,行文化传承
我国领导人曾说:“要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需要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诚然,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永葆我国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既需要我们内心的文化认同,也需要行动中的文化传承。
文化认同为文化传承提供不竭动力,文化传承是文化认同的根本要求。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二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认同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与前提。作家高尔基有言:“当一个民族不再认可自己的文化,
缺乏自身文化自信时,这个民族距离灭亡已不远了。”对我国传统文化来源于内心的认可是谈论与文化相关话题的起点,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打磨筛选后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见证下熠熠生辉。樊锦诗舍都市赴戈壁是文化认同,顾颉刚志于学攻史学是文化认同,千百万文学研究更是对文化的认同,他们身上肩负着传统文化的基础,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
文化传承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要求。倘若仅有文化认同,西南联大不会有起而行之的文化传承,就不会创造中国近代史上“文化长征”的佳话。“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亡了。”正是怀有这种文化认同,西南联大千百师生践行文化传承,为保存中华文化的火种走出了一条惊世骇俗的文化长征路。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在此次文化传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固步自封,也不意味着我们的眼界只囿于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潘威廉三十余年坚持诉说中国故事,向美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
对比老潘对中华文化的“不见外”,我国青年对文化的态度却令人心寒。有些青年对本国传统文化不管不顾,甚至有些人更愿意追寻外来文化,本末倒置。试问,若中国的下一代都被外
来文化腐蚀侵袭,我国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这与惨遭灭国又有何异?
千年文化路,泱泱大国风。莫让中华文化断送,需要我们在内心拥有文化认同,在行为践行文化传承,唯此,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更加光明!
【简评】文章综合三则材料从整体上立意,观点明确。最大的亮点是从“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角度论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论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但也存在不足,如在谈及文化认同时,未能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在谈到文化传承时举例欠典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