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的选文。本课是在初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编选的一课,它既对前面学习内容有一个提升,又对宋词有比较全面的品味和了解,能使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审美享受。本课集中编选的有唐代、宋代词作家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除辛弃疾的词作,还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词别具风韵。刘熙载《艺概》中评价稼轩词“龙腾虎掷”。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这首词“壮”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课文注释“雄壮的词”;须综观词作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壮”写“悲”,“壮”中含“悲”。
【教学目标】
1.朗读词的韵味,品析词的美点。
2.了解词人生平,体会词的情境。
【教学创意】
此词的教学应主要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进行设计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知识、读懂词作的意思,最重要的还是要获得点古典诗词品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取“译读——诵读——评读——写读”的教学思路,力求更符合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铺设情境
(一)明确课题,初读认知
1.学生朗读课本第216页的知识小短文: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
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筛选信息:词——“新体诗”;可以配乐歌唱;又称“长短句”。
2.了解一个常识:词牌名。
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p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提示:这个词牌名的来源,同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配合的。
3.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公元1172年,三十二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年,仍未实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愿望。这年,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他先后又在湖北、江西、湖南任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尽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兴修水利,抑制豪强。
他还在湖南训练了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飞虎军,为抗金复国做准备。然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却都遭到地方豪强和“主和派”的抵制、排斥和诬陷。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谏官王蔺(lìn)弹劾而被罢官;不得已,闲居江西上饶。
强调:这首词就写作于辛弃疾“闲居”期间。
这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要求:学生朗读,语速不要太快;根据具体内容,读出一点故事的味道,诗词的韵味。
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鹅湖会见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兴奋异常。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军政大事。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此后,两人以诗词互赠互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天下英雄事。这首词就写于淳熙八年(1188)左右。
(注释:鹅湖,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一带。)
(二)初识英雄,朗读感知
1.词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
起义军已溃散。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学生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提示:在百万军中取敌军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英雄。)
2.朗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提示:
第一,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例如:“麾”、“炙”、“雳”、“的卢”。
第二,朗读的断句需要明确。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的是前者;下片头两句不一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突出后面的描绘。
二、译读词作,读准词意
1.教师讲清楚必要的方法和活动建议。
(1)方法:
①不改变这首词中意象的原来意蕴;
②诗意地写出诗句的译文,尽量有诗句的节奏感;
③要联想或想象地描述,善于补白。
(2)建议:可以是同座的三位同学合作译读诗句,挑选其中的一句,最多三句相连的;也可以独立思考。先写,后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译读时可能疏忽、浅解之处,教师须点拨到位,强调“译读”方法的运用;但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必要时,教师要出示“译读”的示范。例如:
①“醉里挑灯看剑”——“醉意朦胧间/灯火阑珊处/挑亮灯芯/拔出宝剑/仔细端详/仔细端详/油然而生,万千思绪”。(情境,描写)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军帐前,篝火连绵。熊熊篝火旁,将士们,一边分享着烤牛肉,一边引吭高歌,或谈论着今天战斗的经历和收获,或自豪于胜利的喜悦,或畅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叙述与描写相结合)
③“可怜白发生”——历历过往英雄事,重重梦境醉沙场;可一梦醒来,仍旧闲居乡
村,昔日的豪情顿失。揽镜自照,猛然发现,自己早已白发蓬生。感慨,悲哉,酒醉英雄,梦醒何处?(补白,抒情)
(2)必要的小知识讲座:典故的运用
边投影,边简要解释:
①典故一:“八百里”,指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叫“八百里駮(bó)”。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注。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尝一脔(luán)便去”。(《世说新语·汰奢篇》)这里用此典故,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云:“要当啖(dàn)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脔”是块肉,即晋王济尝了一块肉就离去,很洒脱,很有豪迈之气。据传说,吃这种牛肉,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否有增强士兵战斗力的作用呢?可以去推测。苏轼的诗句,是说美食这种牛肉,可以洗去我们文人身上的那种“酸劲儿”。很有意味。
②典故二:“五十弦”,指“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传说古瑟本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或雄壮豪迈或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
相近之处。
——让学生可以在课文旁边记录下关键词“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③典故三:“的卢马”,“的卢”是一种良马,当然也是千里马,还是极好的战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险,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刘备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的“刘备跃马渡剡(shàn)溪”。
④典故四:“霹雳”,特别响的雷声。《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chī猫头鹰)叫。”这里,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
1.教师提示诵读的方法:
一要根据字词读音和诗句内容,声调、语气有起伏;
二要有恰当的停(停歇)顿(顿挫)和声音的延长;
三要有适宜的情感渗透。
2.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要求:师生要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要紧扣和落实“诵读方法”的运用。
四、评读词作,赏析美点
1.明确“评读”的方法:
可以整体,可以局部;可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说。分析、欣赏,并评价这首词的美妙之处。例如:字词巧用、典故妙用、意象别致……
教师简要提示:我们进行“评读”,需要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细心品味;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要在课文旁边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美点赏析的点拨,可列举如下:
①“醉里挑灯看剑”。在喝醉酒后还不忘“挑灯看剑”,因为宝剑是作者对战场的唯一寄托,表现了作者驰骋疆场的强烈愿望;作者醉意朦朦胧胧之间,还在“挑灯看剑”,能体现出作者对战场战事的念念不忘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②“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依稀可见,作者在梦里仿佛看到军营中、战场上的情景,表达的是他对军营生活的怀恋和向往,以及对国家前途担
忧,愿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霹雳”的意思是“特别响的雷声”,表现的是战马嘶鸣,箭如急雨;箭射出的气势之猛,将士们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这两句预示着战事十分激烈,也预示着战斗的必然胜利。
④“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前”表现的是作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身后”表明的是作者希望为国事而留下美好名声。
⑤“可怜白发生”。这是作者在悲叹、惋惜自己的壮志未成,表现了他内心愤懑,但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感情。诗人既有无法上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遗憾,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悄然流逝,而自己日渐衰老的无限痛惜。它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作者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胸怀大志而又郁闷悲凉的心境。
(2)难点预设
以上主要是对词作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学生易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评析。
但诗歌意象的简要分析,学生就不容易讲清楚;还有,这首词在结构上的别致,内容上的衔接,现实与梦境的交错,情感上的转换,等都需要教师挑选重点来进行精致的讲解。
(3)难点突破
知识小讲座:
剑,是兵器之王。剑,是将帅武功、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们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的标志。剑,是文武志士功业成就的象征。剑,是铁骨雄风的寄托,是侠客风骨外在的、凝聚的形象。
——“剑”的意象非常特别。理解到这一层,还远远不够;再往下探究。
在这首词里,剑:与“角”“八百里”“营”,与“五十弦”“塞外声”,与“沙场”“秋”,与“的卢马”“弓”“弦”;与“醉(酒)”“灯”“梦”,与“白发”……意象的组合,蕴涵丰富!
——请注意:教师在这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些意象的组合,丰富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呢?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教师须简要解释“意象”的含义,并强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不提意象是不能真正理解诗歌韵味的。
明确:在这里,以“剑”为核心的意象,它与“挑灯”、“吹角”、“天下事”、“生前身后名”等组成了一个意象,
它们所描述的是军营生活的情境,战场厮杀的壮烈,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和历史功绩,是作者为国家杀敌立功的炽热情感的凝聚。
3.小结美点赏析:
从题材上看,描述的都是军营中的生活情境和战场上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战斗场面,威武、粗犷、勇猛、雄健。
从意象上看,剑、角、五十弦、的卢马、强弓箭雨等,有形有声,脉络清晰,寓意、情感自然融合,撼人心魄。
从用典故看,巧妙化用,委婉含蓄,但意思明了,发人深思。
从情感上看,豪迈、壮美,又苍凉、悲愤。
………
五、写读感受,体认境界
1.资料链接,综观稼轩
(1)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生,我们有所了解。他的名、字、号都很有意思。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自号稼轩。自选词作名称为《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一生,历尽
众多坎坷。学生浏览以下文字:
辛弃疾南渡之后,并未受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他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一任的时间都不长,这就使他在任期间都无法有大的作为;更重要的是,他任职的地点离抗金斗争的前线越来越远。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陈述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略,但都没有被采纳。
他多次被政敌(投降派与主和派)以“聚敛”等“莫须有”的罪名诬陷。
他一生经历了南宋 4 个皇帝,20 多个宰相。可惜呀,他们当中竟然无一人在北伐抗金复国、兴旺南宋大业上有所作为。
后,南宋的宁宗皇帝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 64 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到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南宋的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
1207 年农历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杀贼呀……”
(《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2)请学生在课文旁边记录以下文字。
有人这样评价辛弃疾:“少年英豪,壮志难酬;词风豪放,横绝古今;铁板铜琶,千古咏叹。”
2.写怀英雄,表达感受
八百多年了,网上有这样两个纪念辛弃疾的网站,称赞他的词作和爱国主义精神:①“无尽的爱:公益纪念馆”;②“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
(1)学生“写读”:
把你读这首词的真切感受,把你对稼轩的敬佩与怀念,写成一段有诗意的话。
示例(部分网友的留言)
●稼轩永垂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我们上柱香,虔诚祭拜: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不再悲戚;,英雄伟绩永留青史!
●热茶一壶,献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绝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乃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激发学生撰写一句或一小段留言。
学生交流,师生评点。
(2)教师示范:老师在数十次吟诵这首词,了解辛弃疾的过程中,也想在该网站上写段留言。在此,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敬怀稼轩》
雪花飘落,又匆匆过。
柳絮纷飞,丹桂余香;江南烟云脉脉。
千里江山,几度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匹马轻骑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我共君,醉明月。
醉里—梦里,梦里—醉里,灯火阑珊处: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拭去英雄泪!
君莫愁,醉里重揩西望眼;
剑雨江南,豪情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