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朗读、分析、总结、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深层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
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