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一
  一、教材分析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
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
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表达观点的方式 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 越美好越可惜 人类高度
  反语 越表扬越讽刺 人民立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 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