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课 程 纲 要
羊里中学  吕祥善
2017.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羊里中学  吕祥善
一、学情分析
初二的数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人们常说孩子学习的好坏,关键在初二。而初二的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学生因为初二数学掉队,导致整体分数被拖下来。因此作为初二的数学老师,一定要在开学前做好初二数学教学计划。一个好的初二数学教学计划,能明确初二数学下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明朗。
首先,一个好的初二数学教学纲要要求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例如,有部分学生思维较差,偏科严重,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就要记上此类学生,并想办法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其次,一个好的初二数学教学纲要要求教师一定要明确初二数学的教学目的及数学本身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当学生站在人生第一个分水岭边上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适时的引导监督,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当然,教师在学期前要多完善自己,不断的给自己注入新鲜的动力,并做好初二数学教学计划,才能和学生一起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课程目标:
本学期数学内容包括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第九章<<概率初步>>,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消元把多元化归为一元的思想方法能使学生获得解决多元问题的经验,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等代数知识有较大的帮助。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有较多的应用。
2、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了解定义、命题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打理推理论证的必要性,并能灵活性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与计算。
3. 第九章<<概率初步>>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知道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能
对两类事件(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4. 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三角形是平面内最简单的直线型封闭图形,是进一步探究学习其它图形性质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和从实验几何逐步向论证几何过渡起着奠基作用。
    5、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了解不等式并探究其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够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时数
解读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59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1
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
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
4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2
5
三元一次方程组
2
回顾与思考
1
复习题
1
第八章
平行线的有关证明
11
1
定义与命题
2
2
证明的必要性
1
3
基本事实与定理
1
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
5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1
6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
回顾与思考
1
复习题
1
第九章
概率初步
9
1
感受可能性
1
2
概率的稳定性
2
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4
回顾与思考
1
复习题
1
第十章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
15
1
全等三角形
3
2
等腰三角形
4
3
直角三角形
2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5
角平分线
2
回顾与思考
1
复习题
1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3
1.1
不等关系
1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1.3
不等式的解集
1
1.4
一元一次不等式
2
1.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2
1.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
回顾与思考
1
复习题
2
四、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