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苯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如何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活力,拓宽途径,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工作亟待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方面
1、努力做到个体和整体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每一个人(包括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师生员工发挥才能和潜力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形成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2、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不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而是学校教育各层面、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所以,只有分子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有整个机体的强大。
3、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探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动力。高校工作千头万绪,教书育人任务十分繁重,但发展的原动力只能是改革创新和不懈地探索。实践证明,当前高校面临的所有问题,只能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中解决。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敢于实践,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要在高校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考核评价、工作部署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可以说,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高校的发展,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校园。
4、明确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主体地位。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是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复杂,两面性突出。他们既具有历代大学生吃苦耐劳、发愤读书、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又表现出一定的弱点,如缺乏理性、心理浮躁、行为失常、急功近利、意志薄弱
、自制力差等负面特征,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体的和谐问题还必须依靠大学生体本身来解决,只要我们的青年学子能够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担当起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任,成为社会和谐进步的中坚力量。
5、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一切活动。同时要面向每一位教职员工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使广大师生员工知法用法。只要高校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和师生员工的行为既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又不逾越法律的规范,校园的和谐局面就有了保证。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1、加强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班子团结出
高效,班子和谐出战斗力,所以说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各级班子是关键。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2、发扬民主,透明管理。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尊重和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发扬民主,透明管理是非常重要环节。这能够全力促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3、开展创建和谐班组(包括班级、处室等)活动,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在开展创建和谐班组活动中,学校首先要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评比,并进行奖优罚劣,使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切实落到实处。其次,建设良好的上下级、党、干、老同志与年轻同志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发挥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学校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高效有序,和谐校园方可形成。
4、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心脏,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发展的核心必须落实在大学精神的重建上,而不是制度化的过程和模式化的结果,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学术自由、创新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构建,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讲坛、场馆等阵地的作用,把校园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大学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要利用网络、讲坛等舆论阵地,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关于革命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演讲中,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来鼓舞同学,树立其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板等加大民族文化宣传,提倡包括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内容的大学精神;利用校史馆、艺术馆等场所,对广大的师生进行大学精神的教育和爱校教育,让师生了解大学,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在校园的景观、建筑物上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既美化环境又有深刻的含义。
构建和谐校园
(2)提倡创新精神,大力发展校园原创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高校由于史、人文积淀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的大学精神,并通过校史、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形式得到传承。大学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传递文化,而应该具有选择、保存文化,并在此之上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即原创文化的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要在既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适时创新,发展具有学校办学特的校园文化。
(3)加强校园科技创新和文化氛围的培养
高校要利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活动月等契机,以社团等学生组织为载体,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和文化氛围。例如,利用大学生科技协会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作风;组建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在校园内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利用体育运动协会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大学生艺术团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文艺活动要注重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将娱乐性文体活动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陶冶他们的情
操,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于艺术品位、体育精神的理性思考水平,并自觉弘扬艺术精神、加强体育道德修养。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当包括宿舍文化建设、教室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应强调宿舍环境净化美化、学习氛围浓厚以及宿舍成员间团结、友爱、互助。教室文化建设应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把大学生们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控制学校规模,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要有一个适宜的规模,以满足师生正常的教学及生活需要,规模太小显得拥挤,太大则会陷于混乱,同样,师生比也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太大则会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太小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并不完全在于学校规模的大小和学生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质量优劣。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还在于设法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5)注重发挥教职员工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提出了“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进步。但如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注重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作用,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将会误入歧途。校园文化是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中形成的,特别是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以校园文化为底蕴的和谐校园的建设
和谐校园的本质特征是全校师生具有的高素质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校园的建设固然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他们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校园文化在广大师生和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校园文化激励着、培育着一代代师生成长成才、爱校建校,而师生们又在既有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和繁荣了校园文化。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必然是以校园文化为底蕴的,要建设和谐校园也必然要以发展校园文化为前提,而校园文化又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因此,高等学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是凝炼学校的精神文化。高等学校要在总结自身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体现学校办学特点而又适宜继续发展的大学精神,然后通过校园设施、景观、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使大学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建设和谐校园还应该重构新时期师生道德规范体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经过几千年
的精炼、孕育而在我们身上刻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它是民族兴盛的根本,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应坚持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的道德规范体系必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为基石。教师的劳动目的正如古语所言:“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做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用自己的德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的,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十个着力点
构建和谐校园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育人环境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永恒的主题,需要我们做出不懈努力。
1、以发展促和谐。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在当今社会发展加快,情
况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内外压力加大的新情况下,唯有发展才能凝聚人心,唯有发展才能增加竞争力,唯有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唯有发展才能最大化实现广大干部教师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发展问题上任何等、靠、要、拖的思想和做法,只能失去发展良机,最终有碍发展。我们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主题,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突出发展重点,凝聚发展力量,协调各方利益,推进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2、以质量促和谐。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是立校之本,办学之基,强校之源,抓质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高校在经历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当前和今后高校的发展必须着重提升内涵发展,坚持走质量立校、特兴校的路子,,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以德育促和谐。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要求,把德育为先落实到引导大学生坚定
理想信念之魂,立牢民族精神之根,夯实道德规范之基,增强全面发展之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对社会和人民的有用之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把育人融入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巩固和发展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