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三点认识
摘要:要使学校德育贯穿整个教育工作,就要全方位强化队伍、内容、方法、过程、载体、环境等诸多方面。努力做到提高队伍素质,是实施德育的基础;强化德育载体的德育功能,保障德育实施途径畅通;开发德育新资源,增强学校德育的生命力;
构建和谐校园,就要精心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德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明确:“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对学校德育的规定和要求中表述为“把德育放在首位”。常理下应当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学校仍然很难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非个别现象,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和生源的相对薄弱,在“分数”的驱使下,“德育”重现了它虚弱的面目。学生道德修养、文明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养成,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且影响着学生的生存。所以,要使学校德育贯穿整个教育工作,就要全方位强化队伍、内容、方法、过程、载体、环境等诸多方面。
1、提高队伍素质,是实施德育的基础。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指人的处事方法、情感态度,更要求学校的师与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从“全员德育队伍”的角度反思当前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均突显了不足之处。特说教师道德水准。古人一言可铭:“身教者从,言教者讼”。道德是一种社会力量,更是人本身的力量。朝夕相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中相互作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孩子们。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个体修养的忽视和“外力”的作用下愈显劣势。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形象,不足以让孩子们敬仰,使学校中这股强大的德育队伍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我们自己在疏于自律之中首先失去的是宽容。宽容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躬自厚薄责于人”,不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己所欲,勿施人”,这才是崇高的道德境界。而对孩子更不应失去“宽容”。宽容没了,方法、方式便置于脑后,说教就多了,“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往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把‘禁止、防堵’和‘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失去了孩子理解、尊敬的教育,将是被抵触下的恶性循环。教师无工资损失,可苦了孩子们。“平等”是一种 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要求对施教者而言,本身标准就不高。学生是孩子,我们要包容他们的一切,俗话说“高度决定眼界,长度丈量胸怀。”成年人的教师既要有高度,又要有长度,这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性思想境界。
为师者大多明白“小胜在智,大胜在德”的道理,但工作中往往要求学生的多,严于律己的少,久而久之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威望,教育显得那么虚弱。作为校长,既然知道队伍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就要狠抓师德建设。如果一条捷径的话,那么,教师的自律能力和工作责任感关键,如果再捷径只能有一条,就是校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班子、感染教师。下面的工作再无捷径,只要做实就会有实效。我认为,理论学习需要但不必要,教师队伍是经过职业教育的成年人,道理比校长懂得多,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是转变一个人的根本,所以,提高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强化内功是关键。给一个身边的榜样,给一个促使内化的良好环境,是校长要着力做好的工作。常讲的“政治学习和制度建设两手抓”就是这个道理。榜样树不好,制度轻执行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原因有二:一是校长的畏难和惰性作怪,二是校长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关键性的认识不足。和谐校园是建立在师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上的美好蓝图,这个蓝图要靠校长去描绘,心血来潮抓一抓,工作忙了放一放是不会见到成效的,其结果是校长的工作更忙,每天在摁下葫芦起来瓢的状态下工作岂不更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和谐校园创建的重要标志,其中师德建设是基础,基础夯实时建筑大厦的关键,基础建设可不能偷工减料阿!
2、强化德育载体的德育功能,保障德育实施途径畅通。
“大德育课程”,由“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性德育课程,气氛性德育课程,隐性的认识、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为学校德育搭建了许多施教的平台。这些显性、隐性的德育载体是学校德育工作良好的实施途径, 要有整体性德育实施方案,调动全员教职工,使教学活动、体育、美育活动、甚至餐厅文化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这样方能突显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实践中,我们往往把智育和德育分割开来,才有了“德育冲击智育”的活思想;把文体活动和德育活动分割开来,才有了德育活动的枯燥感。
就开设的“课程”而言,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应视为一种德育目标,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价值观的飞跃,此时德育目标的教学控制过程,就是一种德育过程。它依托前两维目标的达成途径而强化。若每节课均能使孩子提高对诸多事物的认识,就会有“积沙成塔、积水成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高。举一例:语文《老王》一课,教师在导入过程设计了“你日常多关心哪些人?”的问题,学生a 说“关注歌星、笑星”。课尾再提问学生a时,他说:“我要关心身边的‘老王’(弱势体),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学生的认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产生了升华。这是教师很好地利用德育载体,达到价值观的转变的一个例子。
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各种活动颇多,我们不要以为“法制讲座”、“主题队会”活动才是德育载体。象体育教研组组织的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团支部主办的校园艺术节等,均是德育的隐性载体。只要我们有意强化其德育功能。均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举一例:班级拔河对抗赛,总会出现混乱局面,使得裁判员难以判定输赢。我们可以要求各班班主任指导班委会,严密组织比赛、观看两支队伍,召开一个赛前班会,以“为什么参赛?怎样参赛?以什么面貌出现在看台上?兄弟班违规怎么办?我们违纪怎么办?”为题展开讨论,并明确责任分工,规定参赛纪律。使学生从参赛和观看的角定位中明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文明守纪,公平竞争,文明交际良好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既避免了混乱,又使体育活动的意义超越了比赛本身。一旦出现了违规现象怎么办?正好构建了新的德育素材,怕它何来?
一年的实验使我们认识到,构建和谐校园要依托学校德育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德育又依托教学、活动、制度建设等全方位实施。强化教学过程、活动过程的德育目标的达成,才能使校园和谐起来。
3、开发德育新资源,增强学校德育的生命力。
《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规定了八方面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一些新问题的出现,
要求我们学会开发德育资源,使学校德育有时代特,使德育内容、形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发校本课程工作中,我们苦于无特长教师,难以开发校本课程。其实如果立足地域文化特,与学生修养缺陷,寻求一个或几个结合点,使校本课程赋于德育彩,即可以提高学生修养,又服务于学校管理,使校本课程具备德育功能,何乐而不为呢?仅举两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