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左剑君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1
        要: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法治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弘扬法治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法治精神 依法治校 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将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学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按照法治原则和精神对学校进行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高度概括的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学校和谐校园构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校园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校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社会和谐保障校园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民主法治是第一位的,依法治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没有依法治校,就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就不会有团结、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和谐精神。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民主法治的基础性工程,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以往法制教育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
律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对师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来,突出民主、自由、平等、秩序等法的基本精神,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法治文化。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形式,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思想文化基础。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师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内心能够信仰宪法和法律,从而使人们在行为上服从宪法和法律,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如卢梭所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二、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也是法治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依法治校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完善学校各类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建立依法治校的专门法制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或聘请律师作法律顾
问,对学校的管理事务提供咨询、决策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校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努力营造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是依法治校的有力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2]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民主精神,尊重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尊重并维护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要切实保证以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为主要形式的校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要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党的监督、行政监督、检查监督、审计监督、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相互联系的机制,以限制、约束、监督管理者,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树立无救济,则无权利的法治思想,建立和完善学校师生员工权利申诉和司法救济机制,切实保证师生员工的陈述权、申辩权、知情权,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使校内的违法行为得到处理,师生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民主法律制度得到张扬。
        三、倡导和谐精神,坚持以人为本
        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凸显为法治精神之核心。[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光指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广大师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激励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使校园充满活力,使一切有利于师生和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四、培养先进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正确方向。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学校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4]学校要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营造浓厚文化气息氛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校精神。坚持依法治校,维护安全稳定,全面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稳定意识和大局意识,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保证校园有序,秩序井然。还要搞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共创平安校园。维护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2][法]孟德斯鸠著.郭立坚等译.论法的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83.
        3]弘扬法治精神三人谈[N.法制日报,2007-8-17.
        4]梁海成,柴连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