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人文关怀  共建和谐校园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和谐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人的和谐。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会给师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更会给他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 
    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和谐的校园,我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共勉。
一、 和谐校园需要有“和谐型”的校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1、校长要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校。
一所好学校,其声誉不是靠吹捧出来的,而是全体教师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要建设好一所学校,首先要求校长摆脱追名逐利的浮燥心态,把全部身心献给学校。校长首先要学会做人,要知道,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人格力量。在学校的利益分配中,校长更应用强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师生,既对主管领导负责,又对教师负责。要把自己全部心身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中去,深深地热爱学校、全校老师和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学校荣辱紧紧地联到了一起,和学校一起成长。
2、校长要宽容,有气度,不计前嫌。
作为领导者,要本着看全面、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这一立脚点去看待教师,要坚持举大功而不记小过,举大善而不计小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地虚心、真诚地去发现教师身上的长处,努力向他们学习,凡是不要求全责备。我认为,只要做到了爱其人、知其心、长其善、补其过、激其勤、启其思、倡其辩、坚其志、导其行,尽可能地宽以待人和诚信包容,大家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较为宽松的环境,才有民主气氛,学校才有生气和活力,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校长凡是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师。
3、校长要尊重、理解,与人沟通和交往
人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受人尊重,做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需要校长对他们尊重、信任和理解。同志曾经说过:“所谓管理的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衡量学校管理工作是否真的有效,关键不是看开了几个会,制定了多少文件和制度,而是要特别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理解、沟通和交往。
其实,每名教职工都希望与校长接近,更希望能与校长成为朋友,只是因为职务不同、经历不同或者爱好性格不同没有去接近和沟通而已,这就要求校长一要主动,主动接触教职工,征求他们对学校、对工作、对自己的意见,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二要诚心,真诚地对待教职工,最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在与教职工说话的时候,要表情诚恳,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适时适当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不能你说你的,我干我的,顾左右而言他,诚心加上耐心,最容易打动那些所谓的“老大难”。三要充分利用好一些非正式的交往和场合。正式会议上校长的意见可能不易被接受,而工作之余,如吃饭、散步、娱乐时问题就可能好办得多。校长与教职工如果缺乏语言交流、心理沟通和感情共鸣.就不可能了解对方的
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就不可能拿出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反而可能因脱离众而使许多工作陷于被动。
有了感情才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而这一切又能在学校这样的集体中起到一种亲和与凝聚作用.培植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 以人为本,完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与健全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和发展之中,减少随意行为,使学校的一切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制度的制订上一定要以人为
本,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要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体现绝大多数的意愿或根本利益,成为人人认可、共同遵守的规则。 
三、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团队精神,促进教师和谐 
   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学校工作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的、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目标共商、信息公开、决策参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在描绘发展目标和前景的过程中,让每位教职工明了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并设法使每位成员都清楚了解并认同学校目标,向他们指出一个明确的努力和前进方向。同时,学校的每一方面信息,都及时上墙,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学校都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教职工对话,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同等的发言权。如学校在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发放、评先表模、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广泛征求每一个教职工的基础上,最后通过学校的教代会得以出台和落实。 
   (构建和谐校园)满足教师的各方面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1、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
就教师主体而言,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然需要谈奉献,但人首先是社会人、自然人,人们工作的第一需要是谋生。只有在物质上满足了教师的谋生需要,才有可能要求教师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做出努力。因此,学校要不断改进奖励机制,依据教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体现按劳取酬、奖优罚劣的原则,不搞平均分配;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优秀人员的奖励。在这些奖励机制中,拉大了奖金的差距,扩大了奖励面,使广大教职工感到合理满意。
2、满足教师渴求的情感需要,激发教师积极性
对于教师而言,满足其物质需要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其精神需要。因为教师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体对精神文化需要尤为强烈。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要多投入情感管理。如果说制度是硬管理,那么情感就是软管理,是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