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健康⿊板报资料
⼼理健康⿊板报资料
⼀、怎样才算⼼理健康呢?
  ⼀、怎样才算⼼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的基本需要之⼀,如果惶惶不可终⽇,⼈便会很快衰⽼。抑郁、焦虑等⼼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对⾃⼰的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能⼒的⼯作,就会显得⼒不从⼼,于⾝⼼⼤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作,甚⾄会给健康带来⿇烦。
  3、⽣活⽬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产发展⽔平与物质⽣活条件有⼀定限度,如果⽣活⽬标定得太⾼,必然会产⽣挫折感,不利于⾝⼼健康。
青春期心理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可以丰富精神⽣活,另⼀⽅⾯可以及时调整⾃⼰的⾏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兴趣、性格与⽓质等各种⼼理特征必须和谐⽽统⼀,⽅能得到最⼤的施展。
  6、具有⼀定的学习能⼒。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活和⼯作能得⼼应⼿,少⾛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际关系。
  ⼈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的⼼理健康有很⼤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的情绪。
  ⼈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的⽣活,⼜加剧了⼈际⽭盾,于⾝⼼健康⽆益。
  9、有限度地发挥⾃⼰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际纠纷,徒增烦恼,⽆益于⾝⼼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的基本需要应得到⼀定程度的满⾜。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的谴责、舆论的压⼒乃⾄法律的制裁,⾃然毫⽆⼼理健康可⾔。
  ⼆、⼗种正常的异常⼼理
⼆、⼗种正常的异常⼼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种反应⽅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临⾼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现象:多见于妇⼥⼉童。有⼥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喊⼤叫、撕⾐毁物、痛打⼩孩,甚⾄威胁⾃杀。⼉童可有⽩⽇梦、幻想性谎⾔表现,把⾃⼰幻想的内容当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反复思考⼀些⾃⼰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活⼯作。
  5、恐怖和对⽴:我们站在很⾼但很安全的地⽅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会不会往下跳,甚⾄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我牵挂:任何⼈都有⾃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影射着⾃⼰特别是对⾃⼰不利影响,如⾛进办公室时,⼈们停⽌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们在议论⾃⼰。这种现象通常是⼀过性的,⽽且经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皆兵”、“杯⼸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
  9、幻觉:正常⼈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称之为⼼因性幻觉。不正常⼈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遗⾔,不能视为病态。
  10、⾃笑、⾃⾔⾃语:有些⼈在独处时⾃⾔⾃语甚⾄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法: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法:
  1、不要为⾃⼰寻借⼝
  2、再给⾃⼰⼀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
  4、改变你的⾏为
  5、⾛出忧郁,创建“三⼈空间”
  6、了解⾃⼰的极限
  7、寻⼼灵的绿洲----让⾝⼼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也相信他⼈
  9、计划⼀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活
  10、向朋友诉说⾃⼰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宽容、⾃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完成⼀件事
  14、运动是⾃救的基础
四、中学⽣主要⼼理健康问题
  四、中学⽣主要⼼理健康问题
  (⼀)学习类问题
  1.学⽣学习的⼼理压⼒越来越⼤,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导致⾷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前学习活动中⽐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产⽣的对抗⼼
  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造成的压仰⼼理,攻击⾏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除希望得到⽼师的理解与⽀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母与其⼦⼥之间不能进⾏正常的沟通,造成⼉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造成不同程度的⼼理伤害。
  (三)青春期⼼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益丰富、复杂的内⼼活动并存于同⼀个体,可以说封闭⼼理是青春期⼼理的⼀个普遍存在⽽⼜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这种未成⼈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中⽣,正值青春发育期,⽽这⼀时期最突出的⽭盾之⼀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理相对幼稚的⽭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的挫折是多⽅⾯的,有学习⽅⾯的、⼈际关系⽅⾯的、兴趣和愿望⽅⾯的以及⾃我尊重⽅⾯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主观因素。
五、中学⽣⼼理健康⼗项标准:
  五、中学⽣⼼理健康⼗项标准:
  ①能进⾏正常的学习、⼯作和⽣活,并保持在⼀定的能⼒⽔平上。
  ②能与同学、⽼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际关系,与⼈为善、团结互助。
  ③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境持久地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
  ④⾏为符合社会体要求,与中学⽣的⾓⾊⾝份相称。
  ⑤⼈格逐渐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及外界,意志坚强,⾔⾏⼀致。
  ⑥与⼤多数⼈的⼼理意向⼀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
  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
  ⑧有⼀定的安全感,信⼼和⾃主性,⽽不是逆反状态。
  ⑨⼼理符合其年龄⽔平,⾃居及定向能⼒强,个⼈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即的。
  ⑩能适应快节奏的⽣活,能够⾼效率地学习,精⼒充沛,⾃我感觉良好。
六、⼼理健康的中学⽣的⾏为有如下特征
  六、⼼理健康的中学⽣的⾏为有如下特征
  ①中学⽣应当乐于学习、⼯作和⽣活。他们能把⾃⼰的智慧和才能在⽣活、学习、⼯作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感。
  ②中学⽣是有朋友的。他们乐于和别⼈交往,并且能和同学、教师、友伴建⽴良好的关系。他们在与⼈相处时,持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友爱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嫉妒、怀疑、畏惧等。
  ③中学⽣对于他⾃⾝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能进⽽⾼兴地接受⾃⼰。他们能努⼒发展⾃⼰,主动进⾏⾃我教育。对于⾃⼰⽆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正确对待,不怨天尤⼈,不⾃寻苦恼。
  ④中学⽣应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现实环境进⾏客观的正确的观察,对⽣活中发⽣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法加以处理⽽不企图逃避。
  总之,中学⽣是⾼⾼兴兴地学习、⼯作、⽣活的;是有⾃⼰友伴,并乐于和别⼈交往的;是能认识⾃⼰、接受⾃⼰、对⾃
⼰抱肯定态度的;是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并能有效地解决他所⾯临的问题的。
七、保持⼼理健康的⽅法
  七、保持⼼理健康的⽅法
  (1)坦率地交谈。
  (2)暂时地逃避。
  (3)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
  (4)对⼈谦让。
  (5)为别⼈服务。
  (6)做⼀件事要善始善终。
  (7)避免超乎常态的⾏为。
  (8)对别⼈要宽宏⼤量。
  (9)给对⽅机会。
  (10)⾃⼰动⼿。
  (11)制订⼀份休闲计划。
这⼗⼀种⽅法,具体的要求和做法是:
  这⼗⼀种⽅法,具体的要求和做法是:
  A:坦率地交谈。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头脑冷静的⼈交谈,把你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向他倾吐,彼
此思想交流,感情共鸣。君忧我悲,我喜君乐,因同情⽽相对流泪,因⾼兴⽽相对开怀⼤笑,不让内⼼积存任何消极不良的情感情绪。
  B:暂时地逃避。如果你遇到了紧张的刺激冲击,或遇到挫折、困难、失败⽽陷⼊深深的⾃我烦恼之中,那么这种⾃我烦恼⽆异于⼀种⾃我惩处。这种惩罚也是于事⽆补,不解决问题的。⾃我诅咒、赌⽓不吃饭、躺倒不⼲等等,都是没有⽤的。⼀个有效的办法是不妨暂时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转移⼀下注意⼒,过段时间后,就会恢复⼼理上的平静,或者把⼼理创伤填平。
  C: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当你的情感遇到激烈震荡的时候,你可以把思想暂时放在谋求
  D:对⼈谦让。⼀个⼈如果总是好⾃我表现,⼲什么都抛头露⾯,那就会使他忙碌不堪。如果你经常地⽢当配⾓或后台⼯作⼈员,那你就会感到时间充裕,就会享受到从紧张⾥解脱出来的乐趣。
  E:为别⼈服务。多为别⼈着想,多为别⼈服务,可以帮助你消除⾃⼰的烦恼。做好事,帮助弱者会使你⼼安理得,⼼满意⾜。
  F:做⼀件事要善始善终。当你⾯临很多难题的时候,先解决⼀个问题,且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下⼿。有了成果,就会有信⼼,成果越多、越⼤,信⼼也就会更⾜、更强。
  G:避免超乎常态的⾏为。不要做⼒不从⼼的事,不要⼀个⼀个连续承担难题,否则你会⼀事⽆成。认
  H:对别⼈要宽宏⼤量。不要对别⼈要求过甚,让别⼈⼀定要执照你⾃⼰的想法去做。对别⼈的批评、责难要合情合理,给别⼈⼀个考虑反省的机会。否则,会增加⾃⼰的烦恼、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
  I:给对⽅机会。有时你可以处于被动的守势状态,给对⽅⼀个表现他⾃⼰的机会。这样做可以避免因⼈际关系紧张⽽使⾃⼰烦恼苦闷。
  J:⾃⼰动⼿。不要总是停留在观望阶段,不要推诿说
  K:制订⼀份休闲计划。如果你能制订⼀份既愉快⽽⼜切实可⾏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个时间还没到来之前,你的⼼情是愉快的,有盼头的。⽽⼀旦实施,更会受益不浅。
  ⼤千世界中,⼈的情感和思想也是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最多变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临的诸多⼼理⽭盾及他们的⽣理特征、⼼理特征,如何保持⼼理健康,在健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我们需要思考,并为之努⼒的!
⼋、最佳学习状态的特征
  ⼋、最佳学习状态的特征
  1.头脑宁静愉快,⾝体放松,注意⼒集中于学习,积极思考、记忆;
  2.⾼效率⼜长满愉悦;
  3.迷恋于学习,达到忘我以⾄于“天⼈合⼀”的境界。
  古训⼀
  诸葛亮在《诫⼦书》曾提出宁静致远,澹泊明志的思想。司仪是说,要成为德才兼备的⼈才,应以静思来治理学问和情性,以节俭来修养品德,没有宁静的⼼境不能在做⼈和治学⽅⾯达到深远的境界。如果骄傲、散漫就不能使、学问达到精深的⽔平,着急、焦躁难以治理情性。
  古训⼆
  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读书的切⾝体会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他写道:“读书,放宽着⼼,道理⾃会出来。若忧虑迫切,道理终⽆缘得出来。”司仪是说,处于平静状态下读书,学习和思维的效果好,若⼼情急迫烦乱,想不出什么道理,学习效果差。他⼜说:“新不定,故见理不⾏。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使之如⽌⽔如明镜。”意思是说,读书必须定⼼,保持平静轻松的⼼情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陈景润的学习状态:
  陈景润是誉满全球的⼤数学家,攻克了著名的歌德-猜想(1+2)难题。在中学、⼤学学习和读书时,陈景润就⾮常的投⼊。上课时他总是全神贯注,专⼼致志。从中学时期开始,歌德-猜想就如⼀颗神奇的种⼦扎根于他的⼼,成为他的远⼤志向。在中学他的外号是“书呆⼦”,在⼤学被叫作“爱因斯坦”。最令⼈敬佩的是陈景润“不以物喜,不以⼰悲”的学习和研究状态。在研究和攻克歌德-猜想的过程中,三平⽅⽶的厕所、六平⽅⽶的锅炉房就是他的研究之地;此外,不管是在挨批⽃的艰难岁⽉还是获得赞誉的风光⽇⼦⾥,陈景润都表现出⾮凡的冷静,坚持研究。不管是在在逆境,还是在顺境,陈景润始终保持⼀颗质朴宁静的⼼,⼀颗纯朴的⾚⼦之⼼。此时的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天⼈合⼀”的境界,既达到陈景润就是歌德-猜想,歌德-猜想也是陈景润,两者融为⼀体了。
九、如何判断⾃⼰是否进⼊最佳学习状态?
  九、如何判断⾃⼰是否进⼊最佳学习状态?
  1.放松⼤脑,想象画⾯:放松⼤脑,不要刻意控制你的意识,然后看⼀看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象,如果图象⽐较清晰,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能说明你的⼤脑处在学习状态,即你能⽐较顺利地进⾏学习和运⽤知识。
  2.尝试回忆: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要背诵的对象,然后闭上眼睛,⽤最快的速度在⼤脑中形成对其的⼀个整体印象,这个印象越清晰,表明⽬前你⼤脑的学习状态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