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教师如何练好基本功
关键词:教师 基本功 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必须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笔者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练好以下五项基本功。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只有扎实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才能把课讲透。但是专和博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渊博,才能精深。教师讲课要画龙点睛,把复杂的问题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博览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工人。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与社会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能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结合实际、讲练结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专业理论课的乐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教材,要考虑讲授内容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区别,有些什么特点以及与后续内容的关系等等。要注意分析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弄清哪些是学习的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讲清这些内容的关键。然后围绕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对复杂的内容进行转换处理。教师只有事先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例的选择。恰当的举例会使人感到事实与理论水融。因此,举例要有分析,要有选择,择其善者用之。实例不要太多太杂,不可信口开河,更不要引用不严肃的内容,同时还要研究教材中所配备的例题和习题,才能真正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技能技巧,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三、组织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教师基本功”两个方面,如何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这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所谓组织教学,第一项内容是课前教案的编写。我们知道,学生心情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和愁眉苦脸地、惶恐畏惧地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各种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他们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则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要把教学的过程精心设计成“教”“学”双方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对怎样重新组织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一堂课怎样开头,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怎样提问)等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组织教学还包括课堂上的施教,也就是把备课过程中所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更重要的基本功。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讲授的技巧,善于作妙趣夺人的心
理设计。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还需要生动、适度的表情,恰当的直观手段,准确的演示和美观、整齐、清晰的板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每堂课都有知识和技巧可求,并学有所得。成功的喜悦又会反过来激发他们的注意力,而注意又是记忆和思维的前提。当学生在课堂里兴趣盎然时,不仅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而且表现出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特征。这种建立在每个学生强烈兴趣上的学习活动,比单靠压力或意志来维持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会更有效果。因此,学生对每一课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既是教师施教的着眼点,也是检查施教是否得当的标志之一。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一项检验。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冷静,因势利导,以求得好的效果。
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思维乃是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并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过程,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通俗地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教学教程中要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如果教师掌握了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就能通过紧张的学习活动得到克
服困难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就会学得主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通过独立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工作才能有创造性。其中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教师还可以通过复习、测验、考试和各种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多思、善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的习惯。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单个的概念往往较易接受,但对综合性的问题便觉得难以捉摸,抓不住教材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形式,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育起于模仿,但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模仿或教会学生机械地模仿阶段,那就滞后于时代了。学习应该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猎取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新时代的教师既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创新,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应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探索取得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人才。
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语言在教学中仍然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识渊博者未必能把课讲得引人入胜。教师讲课要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所谓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要准确而精炼,有条理而又合乎逻辑。所谓准确,是指词汇运用恰到好处,不模棱两可;所谓精炼,是指造句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所谓有条理,是指语言表达顺理成章,不紊乱;所谓合乎逻辑,是指阐述问题严密周到,无懈可击。
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科学性,除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专业技术外,还必须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实质和各个术语的含义,对教材中的关键性词语要多留心,切莫疏忽。若备课时掉以轻心,课堂上乱加发挥,就可能出现概念上的科学性差错。除此以外,教师还必须多读好书,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如果教师的词汇丰富、
语言生动,不仅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浓厚兴趣,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
2.语言表达要通俗,有节奏感
讲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力求消除背教案、背教材的现象。如果教师用生硬的、囫囵吞枣的语言讲课,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平铺直叙会使人烦躁不安,而经过锤炼的语言,让听者精神愉快,更容易接受所讲内容。只有在通俗语言的基础上引出科学的论断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言节奏指的是教师讲课时语言、语调的高低程度和语音速度。教师讲课时,口语表达要准确、简洁,语言应清晰、明快。只有准确、简洁,才能一语中的,给学生的记忆留下较深的痕迹。而清晰明快的语音能博得学生好感,拨动学生心弦。反之,语音平直、板眼不分,则更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高低有别。对于课程重点词句,教师的声音可以适当提高,关键之处可以适当重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主次分明。至于语速,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有的教师讲课时像放连珠炮一样,一句紧跟一句,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教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感觉收获甚微;而语言速度太慢、
太拖拉,则显得松松垮垮、不紧凑,同样也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该使学生对语义有个“消化”过程,在学生“消化”了前句话的基础上,再一句一句从容地讲下去。
3.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形象化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的第一关。教学语言趣味横生,也是启发教学的关键。但是我们提倡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并不是无目的地逗学生们笑一笑、乐一乐,而是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筋向学业的深度、广度探索。脱离教材内容玩弄词藻是华而不实的作风,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
要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故、比喻等都可使教学语言妙趣横生。为此,教师不但要博览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不耻下问,多了解一些生产实践和生活知识,对于文艺、体育等领域也要有所涉猎。只有不断学习、思索、积累,才会胸有成竹,在教学中才会思路纵横伸展,才会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的基本功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把基本功打扎实,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成章.21世纪班主任工作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学农.教师入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