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主备人:xxx
教案目标
1. 了解诗人王湾,及诗词创作背景。
2. 反复吟咏诗词,读准诗歌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进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 品析诗词语言,理解诗词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思想情感。
4.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5. 拓展联读已学过的思乡主题的课文从中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案重点
1.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案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案准备
教案课件
安排
1课时
教案过程
教案内容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今天我们要学习是格律诗八首中的第一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老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全诗。)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谈初读感受
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就写于当时。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之情,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四、品读诗歌
(一)总体感悟
1)这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繁星教案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前面三联写景,各有特,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你能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③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使作者乡情陡生。
3)主题研读。
这首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最后作者运用了雁的意象,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使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五、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
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六、小结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此处可以多加一个自由朗读背诵环节)
七、板书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写景  首联:青山  绿水
颔联:潮平-阔  风正
颈联:生     
抒情  尾联:思乡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本诗。
2、再查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九、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