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故事中国抗⽇战争历史故事-少年铁⾎队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东三省那⽚⼴袤的⽩⼭⿊⽔间,涌现出⼀⾎性少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与⽗辈⼀起,⽤稚嫩的肩膀承担起抗击⽇寇、保卫国家的重任,为中国⼈民抵御外侮的壮丽⾰命史诗中写下了特殊的篇章下⾯⼩编给⼤家讲⼀讲中国抗⽇战争历史故事-少年铁⾎队的故事。
  少年铁⾎队
  “少年铁⾎队”,⼀个响当当的名字,也是东北抗联第1路军⼀⽀英勇善战的队伍。
  1938年,在⽇伪军的不断围剿下,东北抗联的处境越发艰难,不断减员。为培养后备⼲部,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各连的少年战⼠集中起来,组建“少年铁⾎队”,寓意⼩⼩少年英勇坚强,不怕牺牲。“少年铁⾎队”下辖3个班,有50余⼈,其中最⼤的18岁,最⼩的14岁。这些⼩战⼠每⼈都配有缴获的三⼋式马和刺⼑,其他装备与成年战⼠⼀样。
  1939年3⽉中旬,杨靖宇率东北抗联第1路军警卫旅、“少年铁⾎队”和第2军第4师攻打完桦甸县⽊箕河林场后,随即挥师南下,进⾄敦化县⼤蒲柴河镇附近。此时,部队的粮⾷、弹药消耗殆尽,从敌⼈⼿中夺取给养弹药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经侦察,东北抗联将作战⽬标聚焦在⼤蒲柴河伪警察署上。4⽉7⽇,杨靖宇亲⾃作了战⽃部署,决定当夜发起进攻。尚未参加过攻坚战的“少年铁⾎队”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与第4师⼀部担负强攻伪警察署的重任。
  夜幕低垂,寒风刺⾻。城镇外是1丈多⾼的⼟围墙,上⾯拉着铁丝⽹,就着夜⾊能朦胧地看到炮楼⾥隐隐闪烁的灯光。“少年铁⾎队”的⼩战⼠们顺着公路两侧的壕沟,迅速奔向⼤蒲柴河镇西门,在距离西门150⽶处埋伏下来。不⼀会⼉,从⼩蒲柴河⽅向传来⼀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在静寂的夜⾊中分外响亮。来者正是准备⼊城的伪军。当这⼏个伪军骑马经过壕沟时,突然发现了隐蔽在壕沟中的⾝影。他们⽴即策马向城内狂奔,⽓急败坏地对西门守军⼤喊:“快开门,后⾯有抗联,上来了!”负责攻坚指挥的“少年铁⾎队”指导员王传圣随机应变,决⼼利⽤伪军打开城门的混乱之机,冲⼊城内。机不可失,王传圣⽴即跳出壕沟,⼤喊⼀声:“冲啊!”⼩战⼠们纷纷地跳出壕沟,如离弦之箭飞快地奔向西门。⼆班长张宝盖端着机对着⼤门就是⼀梭⼦扫射,守门的伪军吓得四处逃窜,⼩战⼠们全部涌⼊城内。
  机声惊醒了城内睡梦中的伪军,顿时城内⼤乱,咒骂声、炮声不绝于⽿。照着事先画好的草图,“少年铁⾎队”如咆哮的激流,在队长⾼⽟信的指挥下直奔伪警察署。伪警察署是个⼤院⼦,筑墙很⾼,伪警们凭借城墙固守,负隅顽抗;⽽⼩战⼠们⼈⼩,爬不上⾼墙,⼀时间⽆法攻⼊院内。⼀班长于林领着⼩战⼠们向院内伪军喊话,但伪军⼀听是“娃娃兵”,都不当回事,抵抗得更加激烈。在这紧要关头,王传圣⼀声令下:“搭⼈梯!⼀个蹬⼀个肩膀上去!”喊完他⽴即蹲下,让⼩战⼠踩着他的肩膀登上院墙。墙上插满了玻璃碴⼉,划伤了⼩战⼠们的脑门和双⼿,鲜⾎汩汩流下,可没有⼀个⼈退缩,⼤家铆⾜了劲⼉,迎着呼啸⽽来的⼦弹奋⼒往院⾥冲,⼏分钟内全都翻进了院墙。
  ⼩战⼠们⼀边⾼喊“中国⼈不打中国⼈,放下武器打⽇本!”⼀边与伪军展开激战,有的还进⾏了⾁搏。
王传圣和⾼⽟信最后翻进院⼦后,⽴即收拢部队,开始逐屋逐房地歼灭敌⼈。有个屋⼦⾥的伪军仍在顽抗,聪明的⼩战⼠们就从地上捡起⽯头,啪啪地敲打起来,并朝屋内喊道:“缴不杀,再不交就扔⼿榴弹啦!”屋内伪军吓得⽴即从窗户⾥把扔了出来。⼩战⼠们缴了伪警察的武器,得到了野战仓库的钥匙,随即⼀⿎作⽓杀向仓库。只见仓库内弹药、⽀堆积如⼭,王传圣当下与⾼⽟信商量,决定赶紧派两个战⼠去司令部报告,剩余战⼠们迅速向外搬运弹药物资。很快,杨靖宇在⼩战⼠的引领下来到了仓库,看着满屋的战利品,他⾼兴地称赞道:“你们打得不错么,铁⾎队已经是呱呱叫的队伍了!”随后,⼩战⼠们放⽕烧毁了仓库,安全撤退。
  “少年铁⾎队”战⽃期间,警卫旅包围了城内伪军军营,做佯攻之势。伪军信以为真,紧闭营房⼤门不敢出击,待东北抗联部队全部撤离城镇后,才知上当。此战,击毙⽇军20余⼈,解除伪警察100余⼈的武装,缴获⼤量械、弹药和物资。⼩战⼠们在战⽃中的表现,得到了东北抗联⾸长们的⼀致好评。队长⾼⽟信⾃信地说:“铁⾎队战⼠虽然⼈⼩,但打起仗来决不含糊,有的⼀个⼈和⼏个敌⼈打,今后打仗没有问题。”
  除了“少年铁⾎队”,东北抗联第3军还有⽀“少年连”。该连组建于1934年,下辖3个排,有100余⼈。⼩战⼠们最⼤的20岁,最⼩的15岁,都是贫苦农民的⼦弟,勇敢顽强,朝⽓蓬勃。
  当时,抗联队伍⼒量薄弱,⾯对处于绝对优势的强敌,只能游击作战。长途奔袭是家常便饭,有时会
连续⼏昼夜急⾏军,加上缺⾐少⾷,条件⼗分艰苦。很多⼩战⼠脚上磨起了⽔泡,但他们没有喊⼀声苦,喊⼀声累,更没有⼀个⼈掉队。连长李根植⾏军时总是背着两⽀步,⼀⽀是⾃⼰的,另⼀⽀是替别⼈背的。有的⼩战⼠实在看不过去,要求⾃⼰背,李根植总是说:“你还⼩,要多注意⾝体”。实际上,李根植也才19岁。在1934年的三岔河战⽃中,李根植壮烈牺牲。
  1937年3⽉下旬,东北抗联第3军在军长赵尚志的带领下,进⾄龙门附近。他们从当地众中得到情报:⽇军“讨伐队”将乘坐20多张爬犁进⼭。赵尚志决定打⼀个漂亮的伏击战,各连队闻讯纷纷请战,其中⼜以“少年连”的情绪最⾼、⼼情最迫切。为了锻炼队伍,赵尚志决定亲⾃率领“少年连”完成这⼀作战任务。
  27⽇清晨,“少年连”的50余名骑兵悄悄埋伏在龙门东南12公⾥处⼭⼝两侧的树林内。漫天的雪花落在⾝上,凛冽的寒风迎⾯吹来,⼩战⼠们的⼿脚很快便没有了知觉,可他们仍严守纪律,静静地趴伏着。当⽇14时,⽇军的车队终于驶⼊了伏击圈。赵尚志⼀声令下,“少年连”的战⼠们⽴刻猛烈射击。突如其来的声让⽇军慌了神,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经过30分钟激战,“少年连”全歼町⽥少佐、渡边孝雄准尉、⼩⼭三男军曹等⽇军21⼈,缴获轻机1挺、掷弹筒1个、步20余⽀。
  《少年铁⾎队》读后感600字
  我怀着崇敬的⼼情,阅读了《少年铁⾎队》这本书。我被⾥⾯的“威武的红缨”吸引住了。
  “威武的红缨”主要写的是在抗⽇战争时期有⼀个叫李爱名的⼩英雄。他6岁就给地主放⽜、放⽺,经常没饭吃,受尽了剥削。⽇本⿁⼦侵略中国后,李爱名成了千千万万抗⽇英雄的⼀员,那时他才9岁,⽐我现在的年龄还⼩2岁,,本来应该像我⼀样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学习,得到⽼师的关⼼和教导;每天在爸爸妈妈⾯前撒撒娇,得到他们的爱护。可是为了赶⾛⽇本⿁⼦,李爱名积极参加抗⽇,他和⼩伙伴⼀起站岗、放哨、抓⽇本⿁⼦、给⼋路军当向导,送鸡⽑信,经常装成放⽜郎,到处寻机会,为⼋路军送情报,只要对抗战有利,样样抢着⼲。有⼀次⿁⼦来抢粮,正遇到李爱名,为了不让⿁⼦抢到粮⾷,李爱名毫不畏惧,⼀边和⿁⼦周旋,⼀边通通的放倒消息树,给⼋路军发出了信号,并把⿁⼦引进了⼋路军的伏击圈,恼羞成怒的⿁⼦杀害了李爱名。
  读到这时,我的眼泪忍不住从眼眶中流了出来,我想:他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得到胜利,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活环境,却有时还不够认真学习,每门功课学得还不够扎实,对⾃⼰还不够严格要求。记得上学期数学最后⼀个单元测验,本来我应该考⼀个好成绩,但由于⾃⼰的骄傲⽽考得很差,为此我伤⼼了很久。这本书激励我今后要本着“⼀定要把⽇本⿁⼦打败”的精神去学习,踏踏实实,⼀步⼀个脚印,不屈不扰,不骄不躁,不怕困难,学好每门功课,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