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为多次经以为数字三的句子介绍自己的学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若考虑“三”为确数“三”,则范围太窄,四人、五人行,我师岂不更多?所以这儿的“三人”应理解为“几个人”较为妥当。
“永州之野产异蛇,可以已大风,挛,瘘、疠、肌,杀三虫。”(《捕蛇者说》)课文详细告诉了我们蛇可以治哪些病,却没有具体说出“三虫”为哪些,《古汉语常用字典》(修订版)将“虫”译为“动物”,所以课文注译“三虫”为泛指体内的寄生虫,我认为比较恰当,因而“三”并非确定数字,而应该指很多。
在(《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课本将“三夫”译为“三人”,根据愚公家的情况来说,我认为不恰当。古人男子二十行冠礼,表成人,又以“多子多福”为生活传统,愚公又“年且九十”,由此看来,愚公家也应当是祖孙五代的大家族,“荷担者”岂能只“三人”,所以将“三夫”理解为“几个人”或“许多”这些非确定的数字比译为“三人”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大学学生会兼收并蓄的意思
二、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易理解的数目字
“曹第三子曹植,”“侯死年三十四岁。”(《杨修之死》)“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中的“三”在文中较明显的应理解为数目字“”。“三世”指“祖孙三代”(《古汉语常用字典》(修订版)),故而“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着说》)“三”应为数目字“三”。“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捕蛇者说》)放在与“祖居者”,与“吾居者”存在的人数相对比这样一个语境中,根据前后文,“三”不可能是泛指的虚数,只能理解为三较为合适。再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二”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修订版)中译为数字“二”,所以“三、”“二”放在一起与表很多的“数十百千”放在一起形成对比,极言其少,所以“三”不应理解为泛指的不确定数,应为数目字“三”。
三、表示动作量的,应理解为“三次”或“第三次”
《古代汉语》(修订本)认为,古人表示动作的量,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惟独“两次”不用“二”而用“再”。“定伯因复担鬼,如是再三”。沁园春长沙朗读
(《宋定伯捉鬼》)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中的“三”表示动作的量,因而应译为“三次”或“第三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