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古⼈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忧三餐温饱的现代⼈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的道路上越⾛越宽⼴。下⾯是⽆忧考分享的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了⼀只⼝袋,抓了许多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分明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孔⼦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为⼀根⽵简上写字,多则⼏⼗个字,少则*个字。⼀部书要⽤许多⽵简,通过牢固的绳⼦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绳编连的叫“绳编”,⽤熟⽜⽪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通过熟⽜⽪绳编连起来的。
  孔⼦“晚年喜易”,花了很⼤的精⼒,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简的⽜⽪带⼦也给磨断了⼏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以此⽐喻读书勤奋⽤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与质了。”
【篇三】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想:⽩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到墙壁边⼀看,啊!原来从壁缝⾥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个办法:他拿了⼀把⼩⼑,把墙缝挖⼤了⼀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个很有学问的⼈。
【篇四】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程门⽴雪
  “程门⽴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宋代理学家将乐县⼈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就聪明伶俐,四岁⼊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岁就能作赋,⼈称神童。他⼗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榜。他⼀⽣⽴志著书⽴说,曾在许多地⽅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书院,潜⼼攻读,写作教学。
  有⼀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步深造。有⼀天,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个正确答案,他俩⼀起去⽼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他们把⾐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打扰⽼师,就恭恭敬敬侍⽴在门外,等候先⽣醒来。这时,远⼭如⽟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的素装。杨时的⼀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过了良久,程颐⼀觉醒来,从窗⼝发现侍⽴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披雪,脚下的积雪已⼀尺多厚了,赶忙起
⾝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先⽣”。此后,“程门⽴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篇五】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王冕放⽜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他⼩的时候,家⾥很穷,⽗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赚⼏⽂钱来补助家庭⽣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有⼀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直听到天⿊,竟把⽜给跑掉了。⽗亲听说
丢了财主家的⽜,⼜怕⼜⽓,狠狠地打了他⼀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样专⼼地听⽼师讲课。
  有⼀天,王冕的母亲对他⽗亲说:“王冕这个孩⼦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亲点了点头,表⽰同意。从此,王冕便到⼀座寺庙中,⽩天替庙⾥做些杂事,赖以糊⼝;到了夜晚,就⼀个⼈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个出⾊的诗⼈。
【篇六】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宋濂踏雪求师
关于勤奋的故事  宋濂字景濂,浙江⾦华⼈,是我国明代⼀位知名学者。他⽣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物记》、《宋学⼠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般⼈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家去借,亲⾃抄写,约定⽇⼦归还。⼤冷天,砚⽔结了冰,⼿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因为这样,⼈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且也只有贵族⼦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讲学的,但是⼀般⼩的村镇没有
好⽼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李,⾛过深⼭巨⾕,冬天⼤风雪,雪深到好⼏尺,脚⽪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家给喝了热⽔,盖了被⼦,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起的⼈,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弟的⽣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向⽼师学习,⽽且专⼼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代有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