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及实施
任也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为21世纪音乐教育、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已在全国实验区开始实验(根据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新教材》有五线谱、简谱两种版本供教师选择)。现将《新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编写意图”、“如何使用教材”、“课堂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作一介绍。
一、教材编写意图
人教版《新教材》在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框架,在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编排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创新,单元主题的结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内容、音乐游戏、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
以下简要介绍《新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的主要特点。
(一)贴近儿童生活,寓人文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单元主题内容之中
1.贴近儿童日常生活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儿童是弱小无助者,思想受成年人的影响,精神上依赖成年人,行为上模仿成年人,儿童自己的生活所剩无几。儿童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志,在儿童天地里满足释放和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第二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第六单元“藏猫猫”,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友谊、歌唱、舞蹈、游戏,等等,引导儿童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与表现不同音乐情绪的音乐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创作似乎只是作曲家的专利。《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则告诉儿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音乐。这一单元引导儿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现和倾听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让儿童体验到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个儿童都能创造音乐,都能拥有创造音乐的快乐。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儿童是地球的未来,应从小建立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观念。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汇集了描写春天的音乐作品,表现春天的云、雨、冰雪融化、动物苏醒、春游、春耕等,启发儿童观察
春天,产生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第一册第四单元与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利用儿童爱动物的天性,激发儿童内心美好的情感,鼓励学生对不同音乐所描绘的不同的动物形象产生联想,将动物拟人化表现,感受人与动物的互敬互爱。
3.生动、形象的道德思想教育
祖国在儿童心目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则运用音乐手段,通过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等手段,在儿童心目中勾勒出一个具体形象的祖国。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 绿灯行”,运用儿童熟悉的交通规则和游戏,吸引儿童学唱与公共秩序、道德规范相关的歌曲,培养儿童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公民的自觉性。
4.多元音乐文化
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教材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祖国各民族各具特的音乐风格,及服饰、舞蹈、地域风情等相关文化的差异。
(二)注重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能力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应该从小开始,贯穿整个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新
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从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始,就以培养儿童即兴创造能力为切入点,激发儿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一年级课程1.创编声音故事
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集中体现了编写者用声音启发儿童,发展儿童感受、模仿和创造声音的能力的意图。尤其是“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改变了音乐创造就是作曲的传统观念,突破了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约束的局限,有机地将声音、想像、创造、表演融为一体,给予儿童以广阔的创造空间。此后,第二册在第二单元“春天来了”《春天悄悄来临》,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图画、歌声、朗诵等表现春天的景象,延续了第一册的音乐创造方式。
2.创编歌词
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新年好》,第二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幸福拍手歌》,第六单元“藏猫猫”《数蛤蟆》,教科书只提供一段歌词,请学生创编其他几段歌词。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例。《动物唱歌》请学生模仿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作为自己新编的歌词。
3.创编动作
第一册第四单元“狮子、大象”,模仿狮子和大象走步;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个快乐的小熊猫》
随着音乐即兴表演;第三单元‘’春天来了”《云》随
着歌声即兴做动作。
细小的创造环节贯串在教材之中。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我家门前有条河》尝试以其他的方式,用其他的儿歌进行表演;第二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小毛驴爬山坡》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等,都体现了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意图。
(三)将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融入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
一年级教学重点在激发、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爱好,音乐知识和技能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直观的教学形式,发展儿童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1.节奏
一年级儿童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即兴舞蹈,按节奏即兴朗读儿歌等,都贯串着对儿童稳定的节奏感的训练。此外,要求一年级儿童能感受和体验具体音符的时值,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等。这些音符与休止符的感受都是以生动有趣的动物叫声介绍给儿童,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如休止符的感受,先从心里默唱作为铺垫,然后有口型不出声。最后达到准确休止的目的。从儿童日常生活人手,如附点二分音符,从模仿鸭子短促的叫声引入三个四分音符,再从模仿悠长的牛
叫引入附点二分音符,最后画出狗的短促叫声,请学生继续联想和思考,还有什么动物叫声悠长,可以用附点二分音符表示?
2.音乐表现
引导学生注意和感受喜乐的各种表现手段,积累和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如力度记号,一年级认识和了解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记号,能听辨不同力度的音乐,能运用不同的力度表现相应的音乐情绪,第二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唱歌》,唱出力度不同的动物叫声。如乐句、段落的感受与比较,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小雨沙沙沙》,听辨相同的乐句,给相同的旋律涂上颜;第四单元《保护小羊》听辨乐句不同的落音,《快乐的罗梭》听辨相同与不同的段落等等。
3.演唱、演奏
能听辩各种课堂打击乐器的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表演和创作。要求能模唱歌谱《小雨沙沙沙》《乃哟乃》,背唱《新年好》《云》《咏鹅》等。能区别领唱与齐唱,如《小胖胖》。
4.音乐情绪的感受
初步感受音乐能表达不同的情绪,第二册如《快乐的小熊猫》按音乐表现内容,给画面排序。儿童既要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发展想像不同的画面,同时要根据想像对教材提供的插图进行判断,作出正确的
选择。第二册第六单元《玩具兵进行曲》与《糖果仙子舞曲》。采用雄壮与优美两首不同情绪的音乐对比欣赏,并请儿童为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
朗诵。还有一首歌曲《蝴蝶花》要求比较活泼与舒展的音乐情绪。
(四)生动活泼的版面
版面设计活泼、插图丰富,卡通式人物形象富于童趣。拟人化的动物形象,骑自行车的小蚂蚁、会唱歌的猫等,给儿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儿童审美要求,使儿童爱看爱学。
(五)富于时代气息的选材及设计
一年级在保留一些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增选了具有时代气息,反映21世纪小学生精神面貌的新歌,大约有17首。其中《咏鹅》根据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歌谱曲,旋律以诗歌吟诵的音调为依据,优雅而抒情,富有古诗韵味。欣赏曲中《春天悄悄来临》也是第一次选用在教材中,冰雪融化、春寒料峭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
“我的音乐网页”是电脑科技在音乐评价方式的具体反映。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版块,既可以运用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或学期结束时使用;既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对儿童学习进行评价,也可以在课外,通过儿童相互合作,或家长监督,或儿童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了解儿童学习情况。
评价手段既可以是静态的,如书面、录音带等形式,也可以是动态的,如音乐会、表演唱、音乐游戏等形式;既可以是虚拟的“音乐网页”,装载学习评价的内容,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电脑上制作成真正的“音乐网负”,体会现代科技赋予音乐的时代特,增强学习成就感。
(六)教学提示
在每一单元,每一课后面都有教学提示。有的是教学方法如“大声歌唱与心里默唱”,有的是教学重点“这首歌有领唱与齐唱,请你来领唱好吗?”,还有的是教学要求如“背唱这首歌”,教材编写组的初衷是在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能拿着教材实施教学,或者为音乐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自学的便利。
二、如何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材除了一首歌曲、还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师总有事做,教歌、教知识或教识谱。《新教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以感受音乐为主,教科书给予教师的提示也非常有限,教师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以下提供给教师一些建议。
(一)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
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相关音乐文化。有的
内容是显性的,有的内容是隐性的。
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音符与休止符;三是道德行为规范。本单元共三首歌曲,一首童谣,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综合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是感受音乐和培养学生内心稳定节奏感,创造性地处理歌曲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的部分,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等内容。
又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要求听出《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前、后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隐含在教材后面的意图是,前面学过的歌曲《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也是如此,教师教学《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时可以提前进行前后乐句的比较,也可以从结束音的比较,扩展到前后乐句的比较,如《小雨沙沙沙》《红眼睛绿眼睛》则是前后两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甚至节奏与音高的比较,如《小蚂蚁》节奏不同,音调不同等。
再如,第六单元“藏猫猫”《玩具兵进行曲》,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哪首乐曲适合走步?请随音乐走一走。并不是说只有《玩具兵进行曲》适合走步,整个教材很多乐曲,如《小蚂蚁》《快乐的罗梭》《小毛驴爬山坡》《幸福拍手歌》《小动物唱歌》等等,都可以走步,做律动。
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请学生在有颜标记的小节处拍手或做其他动作,潜台词是指出歌曲旋律是sol、mi、do三个音构成的音调,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二)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中,对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教师全面熟悉教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寻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切入点呢?可以是教学内容如唱歌、器乐、欣赏、创造等.也可以是音乐体裁、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等都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但是教师如果抓不住重点,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对教材反复琢磨,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点入手,发散和收集、整理与此相关的各种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工作。如:
1.音乐作品是教师情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像文学作品一样,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类似“眼”意义的元素,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
可以说就是音乐作品的“眼”。“眼”是音乐作品最具灵气的
地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有对“眼”的不同认识。仔细揣摩,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眼”,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处理,对音乐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陈托谈《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12)
如,第一单元“红眼睛绿眼睛”中的四分休止符就可说是歌曲的“眼”。演唱时,准确的休止,会给学生带来“红灯停”这样一种令行禁止的体验,与绿灯畅通无阻的流畅音乐形成对比。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听辨旋律节奏的异同,也可以此培养学生律动,还可以此制作红绿灯的课件等。再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中sol、 mi、do三音组可说是歌曲特点最鲜明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设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用碗、碟、杯敲击演奏歌曲旋律,可以用三音继续创编和发展歌曲旋律等等。
2.某一自然、社会主题。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用声音编织的故事”,采用“清晨”“课间十分钟”“公园”等主题,把声音模仿、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创编等教学内容有机综合在一起。再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悄悄来临》的创编活动也是如此。
3.教学中的难题。例如,小学一年级学唱歌曲,学歌词、记歌词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朗诵、讲故事、律动、表演、多媒体演示、分组竞争、游戏等综合方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词。例如在学唱歌曲《小蚂蚁》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
运歌词、拼接歌词、踏着节拍朗读歌词、随音乐背诵歌词、演唱歌词等环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歌词这一环节的巧妙构思。
再如第二册歌曲《小动物唱歌》是一首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曲,儿童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是这首歌曲学唱的难点。通常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由教师数三拍,学生进入歌唱,或者由教师喊:“预备起”,直接进入歌唱。如果以此难点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做许多文章:设计由动物叫三声的前奏,动物出场亮相的三拍富有节奏感的动作等等,既解决了弱起的难点,又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
还如,小学生发声习惯的养成,就可以通过生活中吹蜡烛、吹泡泡的游戏,汽笛“嘟嘟”、刮风“呼呼”声音的模仿,歌曲演唱等综合各种活动练习声带闭合、气息均匀。
(三)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1.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与构思都是理想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音乐能力、学校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时间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在保证每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