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双主体”育人路径--以万豪国际订单班为例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双主体”育人 路径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产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于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也相应提离。从目前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人才市场一度陷入“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窘境。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高职教育成效甚微,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高职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模式。 
2017 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全面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工学
交替的现代学徒制”。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是一种双方协商下的私人关系,通常是通过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契约即可生效。而现代学徒制遵循“校企一体化、资源共享化、工学结合化、岗位融合化”的指导思想,利用“校企合一、资源共享、工学结合、一课双师”的方法打造现代学徒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不仅创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办学理念,而且优化了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了办学实力,优化了办学特。
  1.2课题界定

综合国际组织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将现代学徒制理解为以学校本位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是由政府牵头、校企紧密合作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主张学校和企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双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育人方面地位的同一性,即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之间通过合作,将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
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重点,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理论资源、企业的教育实践环境,通过课堂讲授理论课程,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演练,将学生学习的“静与动”有机集合,培育适合劳动力市场的德、知、技融合的完满的职业教育。
本研究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与万豪国际酒店集团的学徒制订单班为例,探索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本研究以万豪国际集团的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培养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企业和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现代学徒制。由于万豪国际集团订单班还是在探索中的模式,本研究将通过路径构建在实践中检验这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工学结合  1.3.1 国外研究现状
Axmann(2013)研究认为学徒制是沟通学校与工作世界的有效手段,因为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技术与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工作经验。Marianne Thyssen(2015)提出,私有企业、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或机构,甚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都是利益相关方,她强调了各层级加强
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和学徒制为保证学员和工人都具有恰当技能奠定基础。Marite Seile(2015)认为学徒制是一种工作本位学习的成功模式,应积极探寻新的合作模式,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创新不能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应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和管理,而学徒制为引入真正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Jeffrey A.Cantor(2016)提出在企业与社区学院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企业主导和实施的培训与高中后两年的学习有机结合,并继续完成两年制的、全部可转换的大学学位课程学习,是一种可替代传统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Felix Wenzelman 对本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中的企业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投资的终身回报分析多数企业可从这种模式中获益,长远来看,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谢俊华(2013)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徒),主要实施部门是学校和企业,该模式实施的有力支撑则是教师和师傅,课程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抓手。雷成良(2016)通过总结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王婷等人(2017)提出了“现代学
徒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应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丘丙中等人(2017)提出了一体化育人的基础技能、单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位一体”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通识教育、职业技能、关键技能三种技能的培养。
在己有研究中,多从校企合作的宏观研究出发,针对校企内部具体运行机制系统研究少。本研究将重点研究校企“双主体”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科学合理的框架 ,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